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中国和法国在越南及中国边境和近海发生的战争,最终法军不胜而胜,签订《中法新约》,法国得到对越南的宗主权。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相同之处
中法战争中一些我国取胜的战役:
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十三日,刘永福力歼李维业,同年七月十三日,黑旗军与法军战于怀德,法军败撤,同年八月初黑旗军与法军战于丹凤,法军败撤,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初一,二日法清战于观音桥,法军败撤,同年六月十五日,法军第一次进攻基隆,失败,同年八月二十日,法军进攻沪尾失败,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基隆法军进攻鸟嘴峰清军,法军失败,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初七,八日,法军进攻关前隘,法军败绩,同年二月十一日,冯子材率军出关收复文渊,十二日,清军与法军战于驱骡,法军旅长尼格里受重伤。十三日,清军收复凉山。就本人所见,上述统计我国军队在与法军交战中就有11场胜利。
然而在中日
甲午战争中我们鲜能找到称得上胜利的一次战役,然而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战争初期,战斗时非常激烈的,清军的士气也是很高的,也不缺乏那种拼死作战的英雄,其中安城渡之战就是就是打得比较好的一场伏击战,在这次伏击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地物相当成功,周宪章等武备学生和士兵也英勇善战,充分发扬了誓死抵抗的爱国精神,歼灭了较大的日军。后由于人数较少和增援不及时而功败垂成,甚为可惜。中日军队激战成欢驿时,也可以发现中国军队抵抗激烈,如江自康部奋勇抵抗,聂士成时驰骋枪林雨弹中,往来策应见军火垂尽,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肯定战争初期清军是不乏士气的,在初战成欢驿时,清军兵力上占劣势,意图退回平壤,再战。初战成欢失利对士气有很大影响。然而在后来的平壤战役当中,战役初期,清军打得非常的漂亮,在船桥里战役中,清军以2200人对3600敌兵,拼死搏斗取得重大战果。日军将校以下死者约140人,伤者约290人,大尉军官被击毙者4人,中尉2名,旅团长,联队长受伤,第21连队之第二第十两个中队,军官全部战死。日军死伤惨重。清军在坚守普通江这次战役中,战况也异常壮烈,据参加这次战斗的一位盛军军官员称:西北一路,清军“死力据守,如铁壁铜墙”终使得日军难越雷池一步。玄武门外的战斗更是可圈可点,清日双方兵力是1:2. 7,兵力如此悬殊,然而在统帅左宝贵的激励下奋勇抗击,死战不退,壮烈殉国。统帅阵亡后,士兵仍然不屈,数百士兵仍“据高垒,飞铳如骤雨降,不可向迩”,顽强的进行抗击。战至此时,日军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然而仍被阻于内城之外。特别是平壤西,南两个战场形势很好,日军进攻连连受挫。次日之战日军共死189人伤516人。而清军在战斗中的伤亡人数远少于日军。日军所携带的口粮及弹药将尽,而且皆在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困难。如果身为平壤诸军总统的叶志超下决心坚守,并能够坚守数天的话,非但战事当有转机,而且日军将无力再战,只能不战而退。
中法战争在镇南关这次战役中,还好有冯子材,王孝祺,苏元春,王德榜,李秉衡,各司其职,奋勇一战,避免了法军侵入我国境内,避免了其攻占龙州,要挟清政府巨额赔款的厄运。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次战役能够顿挫日本气焰,我国军队一败再败,士气一衰再衰,中法战争中因出现镇南关大捷而扭转陆上战局,后签订条约,处理也较为妥当,对国家元气伤害不大。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叶志超撤逃平壤对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他率军出逃后即中日军埋伏,将士惊恐不安,进退两难,死伤惨重。这时所属兵士多是淮军精锐,以后战局发展真不堪设想。当时日军所处环境:口粮及弹药将尽,而且皆在城外冒雨露宿,“身为总统的叶志超下决心坚守,并能够坚守数天的话,非但战事当有转机,而且日军将无力再战,只能不战而退”这个假设真的成立,让日军不能饮马鸭绿江,更别说威胁京城。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至今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马关条约》。中国的国运很可能朝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