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间

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间

胖企鹅 2015-09-18
  \

图为:德里保卫战后的德里克什米尔门
  印度民族起义发生于1857年至1859年,主要是因为英国在印度采取高压手段实行殖民统治,引起了印度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同时印度士兵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起义导火线是英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土兵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子弹,印度土兵认为这是英国人亵渎他们的宗教感情。1857年初,孟加拉管区土兵因拒绝使用涂油子弹而多次发生骚动,均被镇压。5月10日,驻密拉特的三个骑兵团起义,杀死英国军官,随后向德里进发,揭开印度民族大起义序幕。
  第一阶段,起义军以印度古都德里为中心,掀起抗英高潮(1857.5~1857.9)。1857年5月11日,起义军占领德里,拥戴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皇子米尔扎任总司令,同时成立由10人组成的领导机构“扎尔萨”(行政院)。5~8月,印度北部、中部广大群众和土兵纷纷响应,控制数十座城镇。5月30日,奥德省首府勒克瑙爆发起义,英国殖民官吏及数百名官兵被围困在官邸中。一些权利受损的封建主如那那·萨希布和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分别在坎普尔和占西领导起义。德里成为起义中心,新政府号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参加起义。殖民当局匆忙从各地调集军队,以旁遮普为基地进攻德里。至6月7日,围攻德里的兵力增至4000人。8日,英军发起进攻,攻占德里近郊制高点。德里城墙坚固,高21.9米,周围有宽23.86米、深18.3米的护城河。英军缺乏重炮,无力突破。各地起义军驰援德里,总兵力达4万人,拥有重炮114门、野炮60门。7月2日,巴赫特·汗被任命为德里军总司令后,严厉整饬军纪,但未能扭转各路起义军自行其是的混乱局面。8~9月间,英军增至1.1万人,并调来攻城炮兵。守城起义军却因内讧陆续撤离,仅剩1.2万~1.7万人。9月14日,英军经三天炮火准备后,分四路发起总攻。起义军顽强抗击,击退攻打喀布尔门的英军,但克什米尔门被突破。经六昼夜巷战,19日王宫被占领,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俘。起义军主力撤至法鲁卡巴德,坚持战斗。德里保卫战中,英军伤亡1000余人,包括67名军官,陆军准将J.尼科尔森被击毙。英军入城后进行报复,屠杀2万多人。
  第二阶段,起义军以勒克瑙、占西为中心,与英军激战(1857.9~1858.6)。德里沦陷后,起义中心转移到勒克瑙。1857年11月,C.坎贝尔率英军5000人攻占勒克瑙,救出被困5个月的英军。27日,那那萨希布的部将唐底亚·托比率瓜廖尔起义军攻占坎普尔,威胁英军退路,迫使坎贝尔放弃勒克瑙。1858年2月,英军7万余人经充分准备后对奥德省发动大规模攻势。起义军在勒克瑙地区集结近20万人,其中多数是新兵和附近农民,且兵器不足,缺乏统·指挥。3月2日,英军分进合击猛攻勒克瑙。经半月激战,起义军于19日放弃该城,撤至僻远内地。勒克瑙保卫战结束后,中印度的占西地区成为起义中心。3月20日,H.罗斯率英军进攻占西城。占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4月1日,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2万人驰援占西,因麻痹轻敌被英军击溃。3日,英军从占西城正门突入城内,经激战于次日占领该城。占西女王率部撤至加尔比,6月1日占领瓜廖尔。17~18日,英军进攻瓜廖尔,占西女王战死,瓜廖尔陷落。
  第三阶段,起义军在中印、北印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858.6~1859.4)。各大城市陷落后,起义军化整为零,在乡村与英军周旋。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主力东进那格浦尔,西击巴罗达,依托山林、河流、峡谷和沼泽袭扰英军。此外,库马尔·辛格、阿马尔·辛格等率领的起义军也多次攻击英军。英军疲于应付,损失惨重。1858年11月,英国发布女王诏书,拉拢印度封建主。多数参加起义的上层封建主放下武器,背叛起义。唐底亚·托比率军南下德干高原,但未得到马拉塔王公的支持,被迫折返北方。起义军中离队者日益增多,兵力锐减。1859年1月,那那·萨希布退走尼泊尔。4月,唐底亚·托比被叛徒出卖遇难。至此,印度民族大起义基本结束,零星战斗持续至同年年底。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各地封建主领导、以土兵为骨干的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武装起义。它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军事上看,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领导人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及起义军缺乏训练、装备落后等。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英国为了镇压起义,从全世界各地调集了约30万英军投入印度。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