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澶渊之战辽朝为什么求和?

澶渊之战辽朝为什么求和?

山南慕北 2015-09-16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隐藏在辽朝当权者心中的事情,自然不会在史料中得到明确记载,要知道这一目的,就必须从其战前战后的行为上入手分析。而在史料里对此战叙述最为详细的事情,莫过于议和的过程。
  在谁先提出讲和的问题上,出于为本国辩护,辽宋双方史书各有各的说法。辽朝史料声称:“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遗(王)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劄子,……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而宋朝方面则记载:“是时王继忠为契丹请和,以书遗普,且置密表以请。”“上发视之,即继忠状,具言‘……臣尝念昔岁而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由于宋朝的多部史书对辽方王继忠首先致书求和的过程记载甚详,乃至连密表内容都有叙述,而辽朝史料则对此一笔带过,故而相比之下宋朝方面“辽朝首先求和”的记载应较为可信。
  根据宋朝史料记载,“初,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只等言契丹主与母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戒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也就是说,与传统“辽方讲和之意始于萧挞览澶州阵亡”的看法相反,辽朝早在进攻重镇瀛州、甚至可能在定州战斗之前就已经作出了和平的试探。而在此之后,“先是,王继忠得上手诏,即具奏俯石普以闻,言契丹已领兵攻围瀛州,盖关南乃其旧疆,恐难固守,乞早遣使议和好。丙午,上览其奏,谓辅臣曰:‘瀛州素有备,非所忧也。欲先遣使,固亦无损。’乃复赐继忠手诏,许焉。……乃授(曹)利用閤门祗候,假崇仪副使,奉契丹主书以往,又赐继忠手诏。”尤其是曹利用途中经过王钦若镇守的天雄的时候,“孙全照疑契丹不诚,劝王钦若留之。契丹既数失利,复令王继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顿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继忠又与葛霸等书,令速达所奏。……继忠寻亦闻利用留天雄不行,复具奏,乞自澶州别遣使者至北朝,免致缓误。”辽朝讲和心情之急迫可见一斑,也说明辽方的和平请求是出自真心的,并非为了麻痹北宋。
  按常理讲,在战争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在刚刚进入敌境时即发出和谈请求,且一再催促,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但为什么辽朝却作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来进行思考:是否辽朝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靠这场战役打败北宋、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念头,而仅仅是希望借此压迫宋朝讲和呢?对于这一点,从辽军在南下过程中采取的作战方式上可以更明显地发现其证据。
  辽朝急切希望讲和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连年兴兵,国力和民力负担沉重;二是由于战争影响,辽朝和中原汉地的榷场贸易被迫长期停止。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有各自的独特产品,互相取长补短进行交易是必须的事情。如果双方断绝贸易,在宋朝来讲,除战马较重要外,失去畜产品和毛皮等奢侈品的供应并不是什么大事,且宋辽贸易中不存在宋夏贸易中青白盐这样的重要进口物资,而对于马匹输出,辽朝就算在和平时期也是严格控制的,因此贸易开通与否对宋朝影响不大;但在辽朝则事关重大,因为对契丹游牧民来说非常重要的茶叶、以及深为中原周围诸民族喜爱的丝织品、细瓷器等物资的来源都已断绝,其损失比宋朝大得多,故而辽朝要求恢复贸易的迫切性也比北宋为大。
  除去上述二者,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导致辽朝不得不发动战争以迫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辽朝周边政治环境的恶化。
  观察辽史关于战争的记载可以发现,辽朝经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代,一进入圣宗朝之后,对外战争的次数立刻激增,其主要方向一为高丽,一为西北和党项诸部族。
  最后,一手促成澶州和战的承天太后及韩德让,分别在此之后不久的统和二十七年和二十九年去世,其是否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年轻的圣宗留下一个平稳的局势从而冒着如此之大的危险开战呢?这虽已无法得知,但却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