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

山南慕北 2015-09-16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首先,夷陵之战不是蜀汉该不该打的问题,而是对于整个蜀汉战略计划来讲,这场战争是一定要打,荆州一定要拿回来。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没能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刘备失败原因分析:
  1、利欲熏心,急于争夺被吴国武力夺回的荆州五郡,起兵太过意气用事。关羽在襄樊战役败北后,吴国夺回了荆州南部地区,关羽本人被俘后亦被处死在临沮。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手足情义更重于君臣情义,这个是私人方面,荆州对蜀国至关重要。
  刘备因为自己的实力增强违背当初的借贷协议,这就给吴国攻打蜀国的机会了很正常。关羽失去荆州,刘备应该考虑与吴国恢复同盟,因为荆州是吴国的西大门,必须关上。汉中是蜀国的北大门,也必须要控制在己方手里,这个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刘备该懂。但是他却反其道而行,对内不听劝阻,对外不顾魏国的威胁,公然起兵入侵吴国本土。
  2、士兵疲惫,士兵战斗力严重下降,作战成果不理想。未能体谅士兵感受。蜀军多数人是刘备在荆州带到益州的,经过益州、汉中几年战争,这些士兵明显疲惫。蜀军的士兵已经对战争厌倦了,何况是为了关羽报仇,这些人对为谁报仇完全没意愿,迫于无奈才跟随刘备出征,士兵在这样的心理情况下,作战时基本比吴军差一大截了。
  3、离心离德,内部成员未能统一战线。单方面出兵,势单力孤。刘备在关羽被杀时就打算起兵伐吴,但是被赵云、诸葛亮等文臣武将劝阻后没有出兵。内部主要大臣与自己站在了相反的战线,刘备应该三思,要考虑出兵伐吴带来的后果。刘备却全然否决了内部成员的意愿,这里有些权利控的意思,最后刘备只能独自行动。由于时间比较急,刘备甚至没能组建一个参谋团,带上一部分将军,谋士几乎没带去。带个黄权还要防御魏国偷袭,这仗打的本身就很困难,何况前线战场处处遇到阻击呢?
  4、轻视对手,过于自信,未加分析敌将实力,对敌方防备不足,被钻空子。刘备攻入吴国边境时很顺利占领了几处要塞,但是呈现出骄兵的态势,越发不可收拾。陆逊来到战场,刘备应该想到偷袭荆州有陆逊参与,可是他也小瞧了陆逊,没有防备。刘备与关羽有着同样的心理,认为吴国除了周瑜就没人了,吴国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按照这样的心理,没有不败的可能,何况陆逊的兵力也是5万左右,与蜀军兵力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兵力差距没有,就要看自身能力了,明显陆逊胜过刘备太多太多。
  5、固执己见,战争局势对己方恶化,未能及时改变作战方式,调整兵力部署。蜀军进攻夷陵前夕,谋士马良看出了陆逊不是战败撤退,而是引诱蜀军深入吴国腹地。刘备却完全否认了这点,刘备的观念还是认为陆逊被打的无力反击,所以才会撤退的。陆逊撤到夷陵后就不再撤退了,刘备认为陆逊是不敢撤退了,过了夷陵就是长江防线。战争几个月后刘备吃亏了,吴军不出战,蜀军无法继续推进,这时他还不想着换战术。这样就为吴军准备反攻腾出时间了,陆逊是人不是神,也要克制敌人的阵型才能取胜。
  6、兵力分散,营寨部署失误,没有准备退路,导致己方进入万劫不复之地。刘备在夷陵地区几个月没能前进一步,这时的蜀军可没有开始攻打吴国时那股冲劲了。天气炎热这起码有35度以上,刘备就把兵力分配到各区域的山林地区,结营围困吴军。自己率领的主力进入山林地带避暑,打算与吴军长期作战,但是进入山林后果他没想。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