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普奥战争 参战部队:普鲁士王国、意大利,奥地利帝国 战争结果:普鲁士王国胜利
时 间:1866年6月16日~8月23日 地 点:中欧地区 人 物:俾斯麦 毛奇
三线作战
随着普军战略展开的完成,双方开始交火,战争进程发展迅速。但是,整个战争是在3个战场上差不多同时展开的,其决定性的作战行动发生在波希米亚战场上,它决定了战争的命运。
在南线,即意大利战场,由奥意军队交锋。战事一开始,形势就对奥地利有利。本来,意大利拥有一支人数颇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它由国王维克多一厄曼纽尔二世亲自统率,主动地向阿尔布特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出击。可是,1866年6月24日,两军在库斯托查发生的第1场会战中,意军竟被打得惨败,官兵四处散逃,以致达到无力再战的程度。俾斯麦对自己的盟军如此缺乏战斗力感到非常恼火,但却无可奈何。意军的惨败使普军迫敌两线作战的战略计划不能实现。奥军在意大利获胜以后,并没有继续发展攻势,而是放弃了威尼斯,只留少量兵力驻防,而将大部分兵力迅速调回多瑙河沿线,以支援形势紧迫的北战场作战。
在西线,即德意志战场,是由普鲁士军队对奥地利阵营中一些成员国的进攻。宣战后,普军迅速开进了奥地利的盟邦汉诺威、黑森一加塞尔和萨克森等毗邻国家。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普军的强大威势之下节节后退。萨克森军队被迫撤退到摩拉维亚地区,并在那里与奥地利的军队会合,并入了贝奈德克将军指挥的北方军团。1866年6月27日,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率领普军5万余人,挺进到朗根萨尔察附近,在那里大败汉诺威军队,进而围困了汉诺威城。1866年6月29日,汉诺威王奥格尔格宣布投降。尔后,在7月初,法尔肯施泰因挥军南下,准备先占领法兰克福,随后向巴登和符腾堡进军。
在北线,即波希米亚战场,由普军发起主要突击。起初,毛奇命令3个军团向东移动:第1军团向尼斯河以东挺进,第2军团进至格尔利次以东地区,易北河军团则沿易北河南移,向第1军团右翼靠拢。1866年德累斯顿,随后即与第1军团汇合。这时,毛奇得知奥军正由摩拉维亚向西北方向的边境开进,于是当机立断,命令第2军团翻越苏台德山脉,回师向西南突进;第1军团和易北河军团则沿厄尔士山脉的隘路行进,向山南进军。这样,普军构成钳形攻势,分进合击,首先消灭贝奈德克统率的奥军主力,然后直取维也纳。
战争后期
6月25日,普军按命令向前开进。两路大军都因为并不知道奥军的具体位置而摸索前进,指挥又无法协调,因而在翻山越岭通过山隘时,行动颇为缓慢。此时,正在朝西北方向开进的奥军,如能利用普军行军困难之机,扼守山南各个隘口,本来是有把握将普军各个击破的。遗憾的是,贝奈德克将军不是高明的战略家,他白白地坐失了良机,致使普军顺利地通过了山地,进入到山南地区。1866年6月26日,进到山南的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在伊塞尔河西侧与奥军阿尔贝耳特将军率领的2个军相遇。阿尔贝耳特不敢固守伊塞尔河,未经严重战斗即撤出该地区,主动朝东南方向退却。易北河军团抓住良机,乘胜追击。此时,普军第2军团还在翻山越岭,艰苦推进。
同一天,即6月26日,贝奈德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共6个军28万余人,已经到达易北河上游亚罗默希以西地带。他在那里观望等待,企图在普鲁士的两路大军之间选择一路,准备集中力量予以打击。次日,奥军主力一部与普军的第2军团相遇,结果被行军疲乏的普军打败。贝奈德克得知警戒部队遭到打击的消息,命令部队向西撤退,打算在波希米亚境内集中其全部兵力,然后选择二者之一进行打击。可见,撤退的后果只能是军心浮动,体力损耗。其西面此时正好也陷入困境。阿尔贝耳特在伊塞尔河失利后,追击的普军步步逼进;东线的普军第2军团在打败奥军警戒部队后,也步步跟进,咄咄逼人。这样,奥军顿时丧失了主动权,处在普军两路部队的夹击之中。1866年6月30日,贝奈德克率奥军主力向东南退却,以逃避普军的钳形攻势;7月1日夜间,奥军到达易北河的上游河畔,位于凯尼格列茨与萨多瓦之间的高地上。贝奈德克眼见形势危急,决心在7月3日向南渡过易北河,经由帕尔杜比策向南方撤退,尔后再徐图抵御之策。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南撤,决定性的萨多瓦会战便打响了。
在当时的战况发展中,普军也显得相当混乱。各军团分别进攻,缺少协同配合,有的已经失去统一指挥,一时竟摸不清奥军撤退的方向。他们大都以为奥军必定向南撤退,经由帕尔杜比策回守维也纳。而实际上,奥军因为南翼被堵,只有向东开进。由于普军统帅部未能及时掌握情况,普军官兵因连续行军作战而疲惫不堪,加上第1、第2两个军团以及奥军一些部队互相混杂在一起,统帅部也就一时无法进行指挥和调整,以致未能组织有效的战术追击,使奥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萨多瓦决战以普军的大胜而结束了。奥军的伤亡和被俘人员虽然达4.5万余人,但总司令贝奈德克仍率主力约15万余人安全地撤退了。普军在作战中的伤亡,总共约达1万人。但是,经此一役,战争中的命运也就最后决定了,奥地利已经无力再战。
1866年7月5日,由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请求,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当时,普军是有能力继续进攻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普王威廉和他的将领们,都要求继续进军,
攻占维也纳,彻底击溃奥地利。然而,头脑清醒的俾斯麦却有政治远见,他担心战争一旦拖延,将引起法国的干涉,或者在被击溃的奥地利境内发生革命,从而使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计划毁于一旦,因而力主谈和。他认为,如果过分地伤害奥地利人的感情,迫使他们孤注一掷,甚至铤而走险,那么,在未来必将来临的普法战争中,将不能争得奥地利的中立,对普鲁士很为不利。因此,他力排众议,主张立即缔约,甚至对国王以辞职相威胁。普王威廉一世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让步。7月22日,普奥双方代表在尼科尔斯堡进行谈判;26日,签订《尼科尔斯堡预备和约》。
战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