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节点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
国家文物局对洛阳片区的大遗址保护非常重视,首批确定的全国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洛阳就占4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邙山陵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100处大遗址名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把隋唐洛阳城和偃师商城确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
二、丝绸之路、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
洛阳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节点,两条意境别具的文化走廊在此交汇,古都洛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自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流、互动的文化线路,其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8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标志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进一步确立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随后又开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至此,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北宋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西端终点。
三、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洛阳市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馆藏文物40余万件(套),约占河南省馆藏文物的三分之一,陶瓷器、青铜器、石刻墓志、木制品、金银器及纸质等种类齐全;时代蝉联,自成体系,从数十万年前到现代,序列清晰,衔接有序;珍贵文物众多,价值重大,一些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
四、河洛文化博大精深
孕育、发展和繁荣于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高峰和重要里程碑。
洛阳十大文化符号
河图洛书;二里头遗址;杜康;周公;白马寺;关林;龙门石窟;牡丹;水席;“东方红”拖拉机。
现状:洛阳老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目前洛阳老城拆迁与保护,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老洛阳人“不忍”老城拆迁,但在洛阳新一轮“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提升”已成大趋势,可谓是“不破不立”,“抱残守缺”是保守与守旧的代名词,所以老城区改造与提升已如“箭在弦上”。
看看开封古城的旅游景点“清明上河园、龙亭、相国寺、包公祠、天波杨府、瀚圆、金明池”等,已经成为开封旅游的名片,开封北宋风格的古建筑,也为河南开封争了光、添了彩,成为河南旅游的楷模。
按照历史记载,洛阳老城相比开封古城历史久远的多,从西周的“成周城”和隋唐时期的“东城”以及金元时期“洛阳金昌府”明清时期“明清洛阳城”民国时期“洛阳行都”。
但是由于历史战乱等的原因,洛阳古城遗迹消亡殆尽,与开封古城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洛阳主要靠郊外的“白马寺、龙门、关林”古迹在打天下,基本与老城无缘,但老城的“隋唐的周公庙、唐朝的明堂、明代董公伺、唐代的安国寺、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代的鼓楼、清代的山陕会馆等古建筑”。
可洛阳老城的历史遗迹,由于开发不够,古迹损坏严重,基本上对游客开放不够,没有形成明显的旅游景点,对洛阳旅游拉动不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周南驿”,连老洛阳人都不够清楚,虽说汉朝的司马迁、清朝的慈禧太后、林则徐(三次住宿过),可目前老城的“周南驿”淹没于普通的民房中,更不要说从金元至民国时期的“河南府”“伊王府、福王府”。处于何等的尴尬地位?
小编想说: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名城,也面临着如何能够传承与挖掘古城历史文化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