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植树节的传统习俗_植树节的发展
在以前的时候,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牺牲植被,导致环境变差,因为这个背景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的植树节的传统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的植树节的传统习俗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经向梁惠王献策说,五亩大的宅地,如果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何愁没有衣服穿?(《孟子·梁惠王上》)司马迁说:“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史记·货殖列传》)最后一句话,太史公说得很明白——拥有很多树木的人,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比。
在古代,有“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的谚语,就是说,如果你在某地仅住三两年,种种粮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长住,那就要考虑种点树了。当然,这个树多是指经济林木,如太史公所说的枣树、栗树、橘树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引《襄阳记》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生前种柑橘树千余株,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家很穷,但我种有千株柑橘树,就像一千个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却可以替你纳税,补贴你用度。后来,李衡种的柑橘树长成了,“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一直到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年),其宅周围尚存所种之树的枯株。
为何将植树节设置在3月12日?这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其实,植树节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在3月12日这天的。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比如清明节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植树时间。因为清明前后,温度适宜、湿度也渐增,树苗成活率自然就会高啦。
所以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但后来又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
植树节的目的是什么
植树节目的是为了保护倡导 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从而引导世人养成保护环 境、维护生态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在生活中,惜水惜木、护花护草、植绿添绿、绿化环境、维护生态。植树,是如今我们倡导的绿色生活之一,其它还包括少开车,少开空调,节约用纸,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植树节的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在清明节插柳植树的习惯,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的是韦孝宽。当时他用植树代替官道上的土台,不仅节约了国家成本,还可以标记、计程、给过往行人遮风挡雨。中国的植树节前后经历了三次改定。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1930年,民国政府决定3月9日至15日为“造林运动宣传周,定于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新中国成立后,在1979年2月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定,并在1981年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在国外,金地啊植树节则最早由美国发起。19世纪前,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芜的平原,树木稀少,黄沙漫天。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后来经商议,于1932年发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植树节有哪些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第十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