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书法名画 > 夏山图董源 夏山图赏析

夏山图董源 夏山图赏析

山南慕北 2016-05-30
\
  夏山图董源
  《五代董源夏山图卷》为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的书画作品。纵49.4厘米,横313.2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卷曾为南宋贾似道藏,元史崇文藏,明黄琳、袁枢、董其昌藏,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藏,近人庞元济藏。钤有“长”朱文印,“黄琳美之”朱文印,“袁枢之印”白文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鉴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箧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朱文印,有“黄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黄荷汀鉴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咸丰丙辰后黄氏所藏”朱文印,有“庞元济书画印”白文长方印,“虚斋珍赏”朱文印,“吴兴庞氏珍藏”,“虚斋至精之品”,“庞莱臣珍赏印”,“虚斋审定”,“虚斋墨缘”,“莱臣审藏真迹”朱文印等。
  夏山图赏析
  《夏山图》为董源后期变体之作,画面气势辽阔,用笔浓淡相间,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同为其传世三大名迹。此图绘夏日江南郊游之景。画中群山连绵起伏,江河萦回出没,有萋萋芳草,溪桥洲浦,又有杂树丛树,绿水荡漾,一片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山峦以水墨皴染,间用破笔,点簇出山石间的草木,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 本卷为全景式构图,描绘夏季山野景物。卷首为江水沙岸远山隐现的平远之景,继而转入烟笼雾锁的崇山峻岭,点缀以舟桥水榭楼阁寺庙及行旅、渔樵、高隐等人物活动,墨色明润,景物多变,从中可明显看到燕文贵山水的影响。
  在所有传为董源的山水画中,最具董源风格的杰作首推《夏山图》卷。拖尾有明代董其昌的长跋,定为“董源画卷”,隔水绫上有“董北苑夏山图神品”的题跋。这卷《夏山图》应是董源画艺炉火纯青、精力旺盛时的力作。
  《夏山图》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画中绘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
  作者取全景式的横向构图,从“高远”取景,郁郁苍苍、朴茂华滋,浓厚朗润的山色与远近相形、虚实掩映的空间感是此画的两个重要特点。图中央是起伏连绵的山峦,上部是一道一道的山峦,由近向远逐渐推展开,山峦与沙碛都同中央的山峦相平行的。图的下部水面空阔,一道道沙碛和坡丘在水上和岸边延伸推展,沙碛与河岸之间,两人泛一叶扁舟顺水漂荡,岸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似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图中所绘杂木或顾盼有姿,或静穆伫立,形态各异。远山的体势、脉络起承转合得自然分明,峰峦起伏平缓,坡丘相抱,山势在聚拢和延展中作有节奏的变化。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感,作者在图中虚处绘出流动着的烟云和溪流。
  在该图中,作者还大胆采用了平行构图法。然而平行使用过多极易引起平均,使画面显得单调,但作者用了一些处理手法避免了这一后果。首先,作者以蜿蜒起伏的线形勾画山峦形状,在参差错落间使山与山显出相违之处。其次,作者在对画面的皴染中把墨色分出浓淡,点线分出疏密。《夏山图》以中央山峦为主体,有步骤、有层次地以两点皴法和披麻皴摹画点染,浓、淡、干、湿的笔墨交替循环使用,南方山峰润湿苍翠的特征尽现眼前了。而且,作者对不同的峰峦皴染程度也不同:近处的墨色较深,远处的则以淡湿的墨色勾染,从而造成距离上的差异感。此外,作者把景物穿插其间,打破了平行的规整格局。
  整幅《夏山图》气势雄伟苍郁,表现手法抽象简练,将夏日自然中蕴藏的那种勃发的生命
  活力和躁动的气氛全盘托出,值得人再三赏读回味。
关键词: 夏山图 董源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