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八闽大地的由来 八闽文化有哪些特点?

八闽大地的由来 八闽文化有哪些特点?

浅草 2016-06-22
  “八闽文化”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那么换一个说法,福建文化,大家应该听懂了吧,“八闽”是福建省的另一个叫法,是古代传下来的叫法,现如今已经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说法。八闽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是这些文化的汇聚让八闽文化传承至今。下面,让我们来数一数八闽文化的特点吧。
  八闽文化的特点
  简介:
  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共计8个,故称“八闽”.福建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熏染,使山歌和渔歌在福建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劳动号子、唱诗、小调、舞歌、斗俗歌曲、儿歌、生活音调等民歌也异彩纷呈。福建曲艺音乐有20余种形式,其中南曲(也称南音)影响最大、最古老,被称为“活的音乐历史”和“音乐化石”。
  方言: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实属不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乡有一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照。方言是地区最鲜明的特征,听口音即可辨别某一个人的籍贯,而闽地方言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分支,也许隔一座山、一条河的村民,在见面的时候都无法沟通。多元文化碰撞、交汇,必定产生竞争,会有优胜劣汰,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福建这块宝地的逐渐发光发亮,八闽文化实则是从中原而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土著闽粤文化,以及外来的西方海洋文化相互碰撞、磨合、融会的结晶。
  宗教: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112万人(不含信奉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072座,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均居全国汉族地区首位;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有14座,占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总数近10%.全省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67个;有福建佛学院、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3所宗教院校,在校生600多人;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万多座。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多、人数之众、影响之深远、供奉福祉之庞杂、与海外联系之密切,在国内大陆各地均属罕见。
  妈祖文化: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八闽文化”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那么换一个说法,福建文化,大家应该听懂了吧,“八闽”是福建省的另一个叫法,是古代传下来的叫法,现如今已经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说法。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八闽大地”的由来吧。
  八闽大地的由来
  《辞海》是说法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还有一种说法倒是承认“七闽”之说,也认为七闽是源于七个以蛇为图腾的部族的合称,但却认为“七闽”变“八闽”,是由于“古于越族人的大量迁入”,使七个部族变成八个来的。这种提法虽然新颖,但却没有资料可佐证。
  据考证,在战国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著确实经历了一场古于越人大规模南徙入闽,与古闽人融合的历史大变迁。春秋后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用下三滥的手段,巧使美人计,一举灭了吴国,称霸江东,威震中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五霸的另一说),实实在在地为饱受中原华夏族蔑视和欺凌的南蛮各族争够了脸面。趋炎附势本是人类共性之一,汉人如是,蛮人更不脱俗,于是,南蛮人纷纷改称为“越”,一时风光无限。可夷就是夷,只懂征伐不思修身固本的南蛮各族在勾践去世后,就陷入外争内斗的纷乱中。公元前334年,楚威王乘乱兴兵伐越,越王无疆(勾践七世孙)大败被杀,越国从此被灭,“浙、闽之地尽属楚”
  《史记》载:楚破越,“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由此可见,越国败亡后,于越贵族纷纷自立,各率其部族,迁徙我国南方各地,甚至“滨于江南海上”.其中浮海入闽的这一支于越族人,应该是诸越中实力最强大,人数最多的越王嫡系部族。福州于山相传就是因于越人迁居于此而得名。于越人凭借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再辅以强劲的政治影响力和比古闽人更先进的生产力,迅速地掌控了七闽大地,其间是否与古闽族人进行征战,已无史料可稽考,我们只知道于越族和闽蛮族很快就融合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以越文化为主体的新族群---闽越族。有学者据此得出七闽变八闽的结论,实有臆断之嫌。
  于越族入居七闽地后,并未与其他七闽部落并存,形成所谓的八个族群,相反,原来的七个闽蛮族部落却从此消亡,与于越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闽越族群,七闽变一闽。
  汉初,为分化削弱闽越族,汉廷将臣服的占据着原属七闽地的闽越族分封成三国:除复封助汉灭秦有功的无诸(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为闽越王外,又将东瓯(浙南瓯江,原属七闽地)地区分出来,另立一个东瓯(东海)国,封于越族另一著名首领摇为王;汉高祖十二年,西汉王朝又划出南越国东部的潮梅地区和闽越国西部的闽西等地,建立南海国,以于越族首领南武侯织为王。原七闽地变成三个互不隶属的国家,七闽变三闽。从这段历史变迁可见,其间并无七闽变八闽的情况(七闽变三闽更接近史实),足见其论之谬也。
  虽经历史变迁,周朝职方氏所掌控的七闽部落早已灰飞烟灭,但七闽地的叫法却沿袭下来,千年不变,只是所指地域已逐步变小,最后成了今福建地域的别称。
关键词: 八闽文化 特点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