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民间手工艺之花灯

民间手工艺之花灯

浅草 2016-06-14
\

花灯
  花灯,也叫彩灯。作为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一种文化产物,花灯是生活功能和艺术特色合二为一的产物。追溯花灯的历史,最早出现于汉代。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至唐宋时期,花灯进入了繁盛时期。发展至今,花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也成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由于花灯寓意吉祥、喜庆,因此它总是和节日联系在一起。在很多重大节日,我国人民都有悬挂花灯的习俗。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传统“灯节”,花灯在这一天常常是遍布大街小巷,这一天也成为展览、观赏花灯的重要节日。在《隋书·音乐志》中就曾记录隋炀帝大业二年正月十五日,在京城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于十里外,自是,每年以为常。至唐宋时期,宫廷及民间悬挂花灯的习俗更盛。
  花灯主要可分为吊灯、壁灯、座灯、提灯几类,其所用材料有竹木、明球、绫绢、玉佩、羽毛、丝穗、贝壳等,经过花灯艺人的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等几道工序,花灯的制作就基本可以完成,为了美观,人们还会在花灯上装饰各种剪纸图案、诗词、书画等。
  两千多年来,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花灯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逐渐成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如今,这一手工艺在江南地区尤为繁盛,该地的花灯因造型优美,格调清雅,技艺精湛而享誉全国。此外在上海、四川、广州、杭州、福建等地的花灯,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郁的民族风格。
关键词: 花灯 手工艺 民间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