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民间手工艺之蜡染

民间手工艺之蜡染

浅草 2016-06-14
\

蜡染
  蜡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旧时称蜡,它同夹缬(镂空印花)、绞缬(扎染)共同构成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以蜡刀蘸熔蜡后在布上绘花,之后再用蓝靛浸染,染后去蜡,布面便呈现白底蓝花或是蓝底白花的各种图案。在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一般会呈现自然龟裂,从而使布面出现特殊的“冰纹”,这是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所在。蜡染的图案丰富多样,其成品均色调素雅,在制作服装服饰及各种生活实用品方面应用蜡染,既会突出民族特色,义显得朴实大方。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札记》等许多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设有专门主管缫丝、染色等事宜的官吏,而且在楚国还设有负责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此后,蜡染工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发展,日渐完善。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蜡染工艺更是世代相传,尤其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在继承并发扬传统蜡染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工艺作品。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中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的包括重安江、黄平等地,以及丹寨县。当地的苗族妇女所用的围腰、头巾、衣服、裙子、绑腿等都是蜡染制成,除此,她们的很多生活用品也都使用蜡染制成;在普定、安顺一带,当地的苗族妇女不仅制成蓝白二色的蜡染,她们还在制作过程中加染上红、绿、黄等色,创造性地制成了颜色亮丽的多色蜡染。
关键词: 手工艺 民间 蜡染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