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塑
泥塑,也叫“泥玩”、“彩塑”,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或紊或彩,主要刻画人物或动物等形象。
我国的泥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史前文化的地下发掘中,就出土了许多陶猪、陶羊及泥猪、泥羊头等。自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的泥塑艺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汉代,由于人们对亡灵的尊崇,因而在当时的丧葬中包括了大量的泥塑以作为陪葬品。两汉以后,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与泥塑艺术的发展。至唐代时,泥塑的发展日臻成熟。宋代时,泥塑艺术除了在宗教题材方面继续繁荣,许多小型泥塑玩具开始出现在民间。至清代,泥塑开始形成南北两个流派:主要以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为代表。其中“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张长林,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形象生动。惠山泥人又分为“泥要货”和“手捏戏文”两类。其中,第一类主要是供儿童玩耍的玩具,而第二类以塑造戏曲人物为主。此后,泥塑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这一手工艺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民族文化遗产。
在泥塑的制作工艺上,其所用基本材料为泥土,泥土多是选择细腻又带些黏性的土,在经过不断捶打、揉、摔等程序后,根据需要还要在泥土里加进纸、棉絮或蜂蜜等材料。在准备好基本材料后,就可以制作泥塑了,其基本步骤基本有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是指制出原型。运用捏、塑、雕等手法,将准备好的泥塑造出一个形象,并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基本就可成型,如果要增加强度还可以用火烧一下;翻模是将泥土压在原形上以印成模子,常见的模
子有单片模及双片模,另外还有多片模。脱胎是指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一般都是将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将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后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以使泥人中空外严,但为了透气,要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以免泥胎因内部空气压力变化而受到影响。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在着色前通常先上一层底色,然后在其上绘以彩色,彩绘的颜料多调以水胶,以增强颜色附着力。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