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民间手工艺之风筝

民间手工艺之风筝

浅草 2016-06-14
\

风筝节
  风筝,旧称“鹞”,北方也称为“鸢”。一般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此后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的有关风筝的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时代,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鸿书》上写道: “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由此可见,最初风筝是作为一种军事工具的,除了公输班的“制木鸢以,窥宋城”,风筝还被用于测量信号、测查天空风向及通信方面。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在坊间开始出现用纸做风筝,称“纸鸢”。后来在南北朝时期,风筝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开始流传开来。到了宋朝时,风筝在民间广为流行,放风筝也开始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户外活动。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有“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的记载。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宋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关于放风筝景象的生动描绘。
  在今天,现代技术的发达使得风筝的制作更加便利,其所用材料也多种多样,现在的风筝面的材料主要有纸、绢、塑料膜、尼龙布等。其中以纸和绢做的风筝更为传统,而尼龙布及塑料膜制成的风筝较纸质或绢质的风筝更为经济耐用,又可批量生产。
  当今,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放风筝活动在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展我国经济与旅游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 风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