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秦腔:起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民间歌舞

秦腔:起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民间歌舞

浅草 2016-06-13
\

秦腔
  秦腔,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甘肃、陕西一带的民间歌舞,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秦腔得以发展壮大起来。自周代以来,关中地区被称为“秦”,秦腔因此而得名;又因为在表演时,秦腔以枣木梆子作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而在以梆击节时总是发出“恍恍”的声音,秦腔还被称为“桄桄子”。根据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中的记载可知,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中,除了秦腔被称为“乱弹”,还出现了如河北乱弹、温州乱弹等,但“乱弹”之名主要还是用在以秦腔为主、为先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在秦腔表演中,其唱腔主要是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两种。欢音在于表现喜悦、欢快的情绪;苦音主要是抒发凄凉、悲愤的情感。在表演中,要根据剧中情节的需要来选择使用欢音或苦音。秦腔的板式主要有慢板、代板、二六、起板、滚板、尖板及花腔。其主奏乐器是板胡,声音清脆尖细。
  在秦腔的所演剧目中,现今可查的大约有3000个,其内容主要以“列国”、“三国”、“说岳”、“杨家将”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为主,此外,也包括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公案戏。
关键词: 秦腔 民间歌舞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