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教案发生
刀鱼
2016-09-02
1891年9月2日宜昌教案发生,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反映了宜昌人民无畏的革命精神。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烟台条约》增开宜昌为通商口岸,次年成立海关,辟宜昌为商埠。宜昌开埠后,外国传教士随之涌入,宗教活动一度盛行。某些传教士倚仗殖民主义势力,不法横行,引起群众愤怒。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9月,设在宜昌乐善堂街的天主教女修道院圣母堂,正筹办一所小型孤儿院,准备收容二十名孤儿,并委托在教会当差的吴有明负责招收十名。当时教会规定,每收一名小孩,便当即付给家长二十串钱的抚养费,同时立下字据,写明今后小孩受洗入教、成人后的婚等均由教会负责,家长不得干预。这实际上是一种卖身契。
吴有明认为这件差事有利可图,于是每日在宜昌城内和城郊到处打听并收容穷人家有小孩。不久就在城里和小溪塔等处收容了九名小孩,再收一名就可交差。9月1日这天,吴有明又从城里去小溪塔时,发现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正在河边玩耍,他立刻走上前去询问小孩的情况。小女孩名叫游腊枝,母亲死得很早,只有父女俩一起生活。吴有明便起了歹心,想骗走这个姑娘,独吞那二十串钱。他先把小孩诱至金家堤附近的一座天主堂内,随即用布堵塞小孩的嘴巴以防喊叫,并将她关在一间黑暗的小屋子里。
傍晚,宜昌城内“兴隆”轿行的一乘空轿子,由小溪塔回城时停在天主教堂不远的路旁。正愁无法把小孩弄走的吴有明顿时计上心来,急忙请两位轿夫到天主教堂用茶,并对轿夫说,有个患急病的小孩需及时送往城里医治,倘若能用轿子将小孩带去,定给轿夫每人一串钱。轿夫们满口应承,连夜赶回宜昌圣母堂。吴有明用布将小孩裹好,拖进教堂里院隐藏起来。
游腊枝被拐走的那天,正是大南门“望海山”茶楼老板的男孩与她订婚的前一天。因此,当望家闻知游腊枝失踪的消息后,非常惊慌,与游腊枝的父亲一起到处寻人,三天三夜,不见踪影。后来听说腊枝确实在圣母堂里,便向圣母堂修道院交涉,要求马上交出小孩,一位当家的修女矢口否认。
那时,宜昌人民受全国反帝形势的影响,时常成群结队袭击驻宜外国领事馆、海关和教会的洋人,张贴各种反帝标语。1891年9月4日,当教会不愿交出游腊枝的消息传开后,群情激愤,数千群众聚集在教堂附近,高呼口号,阻止外国人的车辆行进。居民群集堂外并报告官府,知县派人到教堂检查。教士先拒不承认,后又无理刁难。此前,社会上时有小孩失踪,并有教堂残害幼儿的传闻,现又在教堂内发现瞎眼幼儿和小孩枯骨,于是群情激愤。聚集在教堂附近的数千名群众中有些人便直接冲进圣母堂,分头寻找,结果在内室找到了游腊枝。人们义愤填膺,纷纷涌进教堂,强烈要求当家修女解释清楚,并要向小孩的家长赔礼道歉。
正在此时,天主教圣母堂隔壁的基督教美国圣公会的传教士苏卫白,见街上的人象潮水般涌向教堂,秩序特别混乱,于是向人群开枪,打伤一人,血流满地。这更激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在朱发金、赵宗雅等人的带领下,数千群众向美国圣公会的房屋放火,接着拆毁并焚烧了圣母堂。愤怒的人群还分赴怀远路(今红星路)的英国领事馆、滨江路海关,捣毁英商住宅,痛打外国传教士。洋人见势不妙,纷纷逃到二马路江边的外事衙门,继而登上了法国商船“福泰”号避难。
教案发生后,停泊在宜昌港的英、法、美等国军舰实行紧急戒备,施行武力恫吓。美、英、法、比等九国的公使联合向清廷交涉,要挟宜昌知府庞润古捉凶并赔款。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接到宜昌知府的呈奏和朝廷的指示后,马上责成庞润古知府和许立骏知县迅速查处肇事者,后又派裕庚为张之洞的代理人来宜昌进行调查。几个月之后,朱发金、赵宗雅等十余人被逮捕,分别处以笞杖和发配充军,并赔款17万5千771两银子。
“宜昌教案”最后以清政府的妥协而告终,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但是,人民反洋教的斗争远没有结束,在以后的四十年里,天主教宜昌辖区内时有外国神职人员被杀事件发生。民国时期,教案也常有发生。1929年9月,宜昌教区第五任主教邓炳文和传教士柳文德视察教务,被当地群众一并杀死。据史料记载,仅从1922年至1931年,不足十年内,就有四起、共六名外国传教士被杀案件,反帝传统,久传不衰。
“宜昌教案”是我国人民反洋教运动的一部分,虽然斗争缺乏组织性。存在盲动的倾向,最后失败了,但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反映了宜昌人民无畏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 宜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