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
作战经历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随后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51师在淞沪战场的罗店一战成名,极大地鼓舞了战地的士气。十月份,新兵团总算完成整训输送到了前线,这个团的番号是: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张灵甫这个上校团长,才正式开始了抗战生涯。
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团长负伤不退裹伤犹战,榜样在前,官兵们无不感奋力拼,在张灵甫的带头冲杀下,305团终于在夜战中拼死夺回了河定桥阵地,以团长负伤、连长伤亡五人、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大门外。此后张灵甫转战上坊镇和华严寺,奔波激战近五天。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徐州会战
1938年春,归队后的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第305团团长 。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
在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合两团兵力进攻日军阵地,战斗中纪鸿儒团长在率部突入日军外围战壕时身负重伤,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张灵甫经奋战多日重挫土肥原部,毙敌四千余。张灵甫亦前额中弹昏迷达六小时之久,直至多年后战死之时仍有弹片未取出,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武汉会战
在1938年9月武汉会战中,敌第106师团进攻万家岭,企图包围中国第一兵团德安阵地左翼。薛岳命令第66军2个师、第74军2个师、第4军2个师,对进攻之敌实施合围。战斗异常惨烈,日军第136旅伤亡惨重,武器装备损失严重。我第66军攻克石头岭,第74军猛攻长岭、张古山,争夺激烈。经过数日的拉锯战,中国军队逐渐缩小了对敌包围圈,使敌仅占据万家岭(海拔50米)、张古山等之间的10多平方公里的窄小地区。
1938年10月8日,冈村宁次发现第106师团陷于绝境,慌忙派飞机空运弹药粮草,并派第27师团救援,但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进展缓慢。
蒋介石得到战报后,命令薛岳尽快消灭敌人。9日,薛岳下令从各师中选派精兵强将,组成敢死队,于当日晚7时从敌后偷袭敌军,抢占制高点,两面进攻。这支敢死队的队长就是
张灵甫。王耀武在师部召集旅团长们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已是51师153旅少将旅长张灵甫主动请缨:“师长,张古山就交给我吧!”,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 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
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夷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张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最后退路,该师团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
上高会战
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
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在其他部队到达后,率58师首先反击,重创日军34师团,33师团,上高会战74军歼敌16000人,缴获骏马2800匹,击落敌机一架。击毙日军中将、少将各一名,74军在战役中“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被罗卓英评价为“战斗力量坚强”!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
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第六师团,精锐的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第3师团在作战期间损失严重,仅步兵第18联队就死了八个中队长,花谷旅团伤亡人数据日方的报告达八百余人,11军军长阿南惟畿在永安之战后认为该师团损失甚大,以致不忍使该师团再向株洲追击一事来看,日方战史所报的该师团实际损失人数很可能大为缩水。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
浙赣会战
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
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
鄂西会战
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日军精锐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主力5个联队猛攻慈利,慈利地区正面主阵只有张灵甫58师孤军作战,日军另一精锐师团第三师团全部和13师团剩余部队一起与74军另一师51师,100军激战在慈利附近地区,74军,100军顶住日军两个精锐甲种常设师团5昼夜的进攻,其中13师团慈利战后伤亡近一半,张灵甫转守为攻,向13师团残部发起猛攻,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在督战时负了伤。
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5月,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指挥58师在益阳、宁乡诸战中,毙敌七百三十六人,伤敌
张灵甫将军
张灵甫将军
一千六百九十七人,自身伤亡一千六百余人,58师伤亡较大,长沙失守后,58师是极少数受军委会表彰的部队之一。
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战至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人,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
第58师是该次会战中个别表现优异的部队,军事委员对他在会战诸战役中的卓著战功给予了高度肯定。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随军的美军观察顾问也对他的表现欣赏,张灵甫还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拱卫首都被称为御林军,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也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内战兵败
淮阴之战
国民党整军会议后,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军),辖整编51旅、57旅、58旅共3万余人。此时的整编74师已是清一色的美械装备,长期受美国顾问训练,时称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之首,军长张灵甫改任师长。
1946年7月,国军集中58个整编旅(师)的重兵进攻华东解放区,其中主力31个旅进攻苏皖解放区,另27个旅进攻鲁南,牵制山东解放军。而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作为主力中的主力负责主攻淮阴,淮阴是苏皖解放区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意义,即使在解放军采取积极防御,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战略下,也是属于不到万不得以绝不轻言放弃的要地。华东解放军主力有山东野战军(简称山野,
陈毅指挥,共约7万余人)和华中野战军(简称华野,
粟裕指挥,共约11万余人)。
7月,淮南战局恶化,解放军除留第6旅16团和地方部队外,主力撤出淮南。9月,国军兵锋直指淮阴,第
7军进攻泗阳,掩护74师侧翼;74师配属工兵第15团沿运河主攻淮阴;整编28师之192旅为预备队,在74师后跟进。此时华野主力正在苏中作战(即苏中七战七捷),山野主力则在沭阳以南。在国军发起攻势后,解放军以华野9纵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三道防线,作为防御正面。
1946年9月12日,经三天激战国军第7军突破9纵第一道防线。9月13日,第7军和74师同时展开攻击,于当日下午突破第二道防线,陈毅山野主力无法及时南下,只得急令2纵向淮阴开进,但沿途道路桥梁均遭破坏,无法及时赶到。陈毅只好急电粟裕:“……总之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五内俱焚,力图挽救,当尊重兄等建议。”粟裕见形势危急,急调第5、第13旅星夜北上驰援,粟裕亲率主力第1、第6师也随后北上增援。但是从海安到淮阴,多是水网地带,又逢大雨,道路泥泞,部队只能走水路,但一时间又没有足够的船只,一次只能渡1个旅,加上国军飞机的封锁,只能在夜间行动。华中主力赶到淮阴最快也得到20日。而事实上,19日胜负就已经定了。
1946年9月14日,谭震林和张震在码头南岸开设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淮阴地区作战。
1946年9月15日,双方在淮阴外围杨庄、马头、小桥一线激战,9纵及第5、第13旅拼死抗击,尤其是从高邮兼程赶来的第13旅(即皮定钧旅),是参战各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对突破运河的74师连续实施了9次反冲锋,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当晚74师攻占杨庄和码头,逼近淮阴。
16日,为确保淮阴,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水迟滞74师的攻击。
17日,战况更为激烈,74师在炮火和飞机助战下,连续组织5次猛攻,解放军集中所有兵力火力全力抗击,但第一道防线仍被突破。
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并于午夜发起猛攻,74师派出2个连从9纵与5旅的结合部成功突破,根据俘虏供述的口令诈开淮阴南门,进城后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建立阵地,74师主力随即从正面猛攻。解放军5旅在敌前后夹击下,被迫放弃阵地,解放军组织皮旅和9纵预备队实施反击,也未奏效。华野主力刚到淮阴城北,立足未稳无法顶住74师的猛攻,被迫于19日撤出淮阴。74师继续南进,又于22日攻占淮安,至此,国军基本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章。两淮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丧失,华野主力只得北撤山东,华东局势日趋严重,解放军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对于兵力补充、后勤补给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很大困难。特别是随着两淮的丧失,华中解放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运河税务失去了,华中主要的工商区也失去了,对南线作战负面影响很大。
一战涟水
国军攻占两淮后,稍加休整,于10月开始进攻涟水、益林地区。解放军在涟水外围集中了第1、6师、第9、10、11纵队共23个团的兵力,另以第5旅守涟水城。
1946年10月4日粟裕在涟水以北15里盐河北樊卜庄的前线指挥部里亲自召见了5旅15团团长李士怀,由15团担负城防。之所以选择15团,是因为在前2、3个月里,15团和74师在六合、天长、马坝、淮阴先后多次交锋,对74师的战术有所了解。
1946年10月15日,15团接管城防,以第1营担任城南守备,这里是废黄河故道,视野开阔,最关键的南门渡口由第1营第2连第3排配属营直属60炮班(3门60炮)防御;第2营部署在位于盐河和废黄河之间的带河镇,构筑了3道野战工事,扼守通向涟水城的大路;第3营部署在城西关,其中第9连为团预备队。此外涟水、涟东两县成立了后勤司令部,由县长陈亚昌任司令,县委书记胡启奎任政委,组织民工2万多人支前。
1946年10月19日,74师兵分三路,以宽正面向涟水攻击前进,东路57旅,由淮安经席桥、顺河集向茭菱镇前进;中路51旅由淮阴东马厂经钦工向涟水前进;西路58旅由王营沿盐河河堤攻击带河镇。
20日下午3点左右,74师先头部队与15团在汤庄遭遇,74师51旅前卫连遭到伏击,51旅在第二天中午才推进到涟水城南的废黄河南岸。
1946年10月22日,74师集中全师炮火猛轰南门渡口,然后连续3次组织强渡废黄河,均被击退。74师毫不气馁,继续发动了第四次进攻,解放军南门渡口守军伤亡殆尽,终于被74师突破。解放军1营预备队和从茭菱赶来增援的5旅第13团迅速赶到,苦战之后封闭了缺口,74师也因伤亡惨重后继乏力而被迫退至废黄河边的沙滩上,重新收拢集结部队,在沙滩上建立了阵地,并冒着解放军的炮火搭建起了浮桥。同时,解放军也在废黄河的第二道大堤和城边构筑了新的工事。
74师在猛攻南门渡口时,还对带河镇和西关两地发动攻击,带河的进攻被15团2营击退,西关战况也相当激烈,3营伤亡很大一度形势危急,投入团预备队后才勉强守住阵地。同时在东路的74师57旅一部企图在茭菱镇附近强渡废黄河,也被解放军击退。一天的战斗下来,尽管解放军守住了阵地,但城防主力15团几乎死伤殆尽,才只经过一天的战斗一个主力团就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这在以前还从未曾有过。当晚15团因为实力大减被迫缩小防御正面,南门渡口至杂姓庄的阵地由13团和独立第5团接替。入夜后13团在城内西南角的妙通塔上建立了重机枪阵地,以火力控制了全城制高点。
1946年10月23日,74师在5架B-24解放者轰炸机和7架P-51野马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下,强渡废黄河,上午8点,解放军在74师强大压力下被迫放弃第一道大堤,退守第二道大堤,74师后续部队开始渡河,这时妙通塔上解放军的重机枪开火,用火力封锁了 74师后续部队,但是解放军已无力组织反击,夺回桥头阵地,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个白天。
入夜后,解放军5旅14团在旅长成钧带领下赶到涟水,立即发起反击,经过一夜激战,14团重新夺回了第一道大堤,将74师已过河的部队压缩到河边沙滩上。然后14团接替了独立第5团的阵地,这时沿废黄河从东向西的守备部队是:13团、14团、15团。
24日夜,在14团与敌人激战的同时,解放军神速插入74师背后,收复了顺河集和带河镇,切断了敌人的后路。
25日早晨,74师经过一天休整,直叩涟水城下,城关上下激战竟日,74师51旅主攻重点是14团阵地,战况殊为激烈,多次发生白刃战。14团1营400多人只剩下50多人,只好缩编为一个连,团里的勤杂人员也全部组织起来投入战斗。
下午,74师57旅170团投入战斗,该团以士官和老兵组成“敢死队”配备自动武器,经炮火准备后向南门阵地发起总攻,并在解放军14团3营阵地上取得突破,然后一鼓作气,接连冲过第二道、第三道大堤,其中有一个连甚至突入涟水城内。解放军5旅组织了所有部队坚守涟水城垣,从突破口两翼组织反击。就在此危急关头,解放军6师、10纵增援部队赶到,这两支生力军以一部加强防御,一部实施反击,才将74师击退,74师进入涟水城内的一个连也因被隔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于当夜被歼。
26日,整编28师192旅和74师并肩发起攻击,双方在大堤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解放军主力第1、6师、第9纵队和第13旅相继投入战斗,74师经多日苦战,兵锋已疲,主力被迫撤回废黄河南岸。入夜,解放军兵分三路发起反击,2个小时便全歼黄河北岸74师57旅2个营。同时解放军一部在淮阴东20里处的老垛、新渡口一带渡过废黄河,并与收复顺河集的解放军一起击退在钦工、茭菱之间的敌人,歼灭74师58旅172团一个连和28师192旅一部。
27日早晨,解放军彻底肃清了废黄河以北的全部国民党军。当天解放军全线出击,第5旅配合6师从正面反击74军;皮旅、9纵继续攻击带河镇附近国军;1师、10纵从涟水东南越过废黄河,向钦工出击,配合正面作战。
30日晚,经过一夜激战,解放军收复了茭菱镇。
31日在茭菱镇西南,解放军歼灭28师192旅和74师57旅一部。
二战涟水
12月,国军卷土重来,投入整编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以及第7军一部共5个旅,由整74师师长张灵甫统一指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解放军以27个团围攻鲁南临沂、郯城,另以24个团阻击华中北上之敌。担负涟水防御的是华野6师和淮南独立6旅。此次张灵甫吸取了教训,改变战术,12月3日首先以74师57旅和192旅向解放军6师17旅阵地作正面攻击,解放军沿涟水以南层层设防,4日占领解放军一线阵地。
5日,解放军6师分路出击,企图夺回失守的一线阵地,但均告失利。6日国军继续推进,解放军退守顺河集一带节节阻击。双方激战十日,解放军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涟水以南。
12月14日,张灵甫集中74师51旅、58旅和第7军一部共3个旅由王营、悦来直扑带河镇、大关,从西面攻击涟水,这支奇兵一举奏效,当天便突破了淮南独立6旅在带河的阵地,傍晚就已打到废黄河大堤。解放军这才察觉74师的主攻方向,从正面抽调6师16旅急返涟水,配合淮南独立6旅阻击敌人。
16日拂晓,74师集中全部炮火轰击涟水城,炮击一停,即以营、团发起集团冲击,而且一波连一波,前赴后继,经白刃肉搏于上午8时突破大堤进逼城垣,中午时分便攻入城里。接到涟水以西告急华野第6师奉命兼程回师增援,结果急行军35千米,在涟水城外2.5千米处与已攻取涟水的74师接战,6师几次反击均被74师击退,6师伤亡超过5000人,被迫撤出战斗。据江渭清回忆,当时陈毅口头通知他代行司令员职务,将6纵纵队长王必成撤职查办,押来野司。粟裕认为战役失利原因很多,不能只怪王必成一人,但作为主要前线指挥员,应该好好检查,建议留职检查。王必成只说了一句:“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粟裕立即将参谋长陈士榘召来,当面命令:以后凡我华东部队组织歼灭74师的战役,一定让6师参加,一定让王必成同志参加。并特别嘱咐将此命令记录在案,存档待查。半年后,歼灭74师的
孟良崮战役中,正是王必成指挥的6纵(原6师改编)从鲁南飞兵急进,夺占垛庄,切断74师退路。
殒命孟良崮
1947年2月,国民党军调整战略,从最初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和山东两地的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以整编74师为核心的第1兵团为绝对主力。3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全面攻击,至4月上旬,基本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占领鲁南地区,随后继续向鲁中进击,解放军主动后撤,国民党军迅速跟进,于5月10日占领莱芜、蒙阴、河阳,国民党军第1兵团司令
汤恩伯被解放军的行动所迷惑,一改先前的稳扎稳打战术,不待与友邻兵团协同,立即命令以整编74师、整编25师为主攻,从垛庄、桃墟北进,限令必须在5月14日攻占坦埠。
5月11日,74师攻占重山、艾山,先头部队51旅已渡过汶河。
5月12日,74师开始大举进军,以58旅为前卫,师部和直属部队为本队,57旅为后卫,直扑坦埠。当天上午,74师的前锋51旅主力渡过汶河,并于下午攻占北岸三角山、水塘崮、杨家寨一线,但继续向北推进时遭到解放军顽强抵抗,只得在天黑前退回三角山。当天遇到的抵抗,比之前激烈,张灵甫判断出已经开始和解放军的主力接战了。但是根据侦察发现在坦埠附近至少有解放军的3个主力纵队,这让他意识到情况要比原先严重的多,决定改变原定计划。
13日,74师只派51旅在汶河以北继续进攻,而主力2个旅则在汶河南岸,这样即便情况有异,也能及时应变。但是第1兵团没有同意他的这一计划,要求74师必须全师北渡汶河,务必按计划于14日中午前占领坦埠。74师按计划继续攻击前进,经激战攻占马山、迈逼山、大箭,距离坦埠已不到6千米。马山为坦埠的最后屏障,从马山到坦埠已经无险可守,几乎是一马平川了,但两翼友邻进展迟缓。张灵甫为避免孤军深入,张灵甫于傍晚下令,放弃新占阵地,只在前沿要地留置少数部队警戒,主力全线收缩至杨家寨、马牧池、重山、艾山一线的汶河沿岸,使全师处在可进可退的态势。汤恩伯接到张灵甫报告不以为然,只是重复务必于14日中午攻占坦埠,同时饬令83师和25师必须确保74师侧翼安全。但是随军行动的第1绥靖区第2处(情报处)处长军统
毛森立即提出坦埠正面很可能确有解放军主力,而74师又被分隔在汶河两岸,与83师之间都是险峻山地,行军很困难,与25师之间则只有一条临蒙公路,难以及时展开部队,局面危险的。汤恩伯立即向国防部和徐州司令部联系,希望能改变计划。但国防部和徐州司令部相互推诿,汤恩伯不得要领,只好决定明天派兵团副司令李延年和毛森去前线察看情况,并就近督战。[1]
13日入夜后,74师的情况已经陡然严峻起来,58旅在马牧池、王山庄一线遭到解放军主力猛攻,51旅大箭山阵地也同时遭到解放军攻击,左右侧后方向的天马山、牧虎山一带都发现有解放军活动。更严重的是,83师通报其19旅部队在黄石山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无法前进;25师108旅也在解放军的强力攻击下放弃了黄斗顶、尧山南撤,这样一来,74师的左右两翼都已经出现了20多公里的空当。张灵甫接到这些报告,判断出解放军已经有了围歼74师的意图,但是他的权限最多只能命令部队收缩到汶河沿岸,在上级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无法继续后撤。于是他连连向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告急,但汤恩伯不但没有同意他继续后撤,还要张灵甫不要听信不实报告,张灵甫也只好放弃了继续后撤的念头。解放军方面,对74师的围歼也在这天初步形成。当晚,陈毅粟裕联名向中央军委报告围歼整编74师的决心和计划:“74师系蒋介石反动军队的主要基干之一,全歼该敌后对战局的影响远远超过歼灭第7军、第48师;该敌正处我军主力矛头前,我不需要大的调动,即可集中四倍于敌之兵力,造成绝对优势,便于分割围歼,能求速决。而第7军、第48师是广西军,擅长防御,难以速决全歼,如敌乘机攻占坦埠,我则陷于被动;74师虽系蒋军精锐,战力较强,但较突出孤立,且甚骄横,与蒋军其余各部矛盾甚深,同时由于其深入山区,重装备均留置后方,战力相对削弱,且该敌正处进攻态势,无防御依托,我军突然反击,可迫使其措手不及,陷入混乱,而左右各敌亦必因不明情况和害怕被歼而不敢贸然赴援,利于我主攻集团乘机猛烈反击,达成全胜。”
13日晚,第1、第8纵队主力寻隙向敌纵深穿插,1纵1师于14日拂晓占领孟良崮西北的尧山,1纵独立师由于找向导耽搁了时间,赶到集结地点已经比规定时间晚了几小时,领受任务后立即跑步前进,两小时强行军20公里,也在14日拂晓前按时占领天马山。
14日,74师准备按计划再向坦埠进攻,不料当面解放军已经抢先发起进攻,而且投入兵力比前两天还要雄厚,张灵甫立即命令暂停进攻,各部就地转入防御‘。左翼解放军已越过天马山,正向垛庄急进;右翼解放军也过了牧虎山正向万泉山前进。解放军对74师钳形攻击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到上午9时许,张灵甫终于意识到解放军有围歼74师的意图,这才决心不再服从攻取坦埠的命令,命令以51旅为前导,师部居中,57旅殿后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则占领孟良崮一线掩护师主力后撤,在师主力撤退后再单独沿孟良崮以东撤退。
14日上午,解放军1纵攻占曹庄、黄斗顶山、天马山等要点,割裂74师与25师的联系,并占领285和330高地,切断了连接垛庄的急造军路;8纵攻占桃花山、鼻子山,割裂了74师与83师的联系;6纵也连夜急进,于14日晨到达垛庄西南观上、白埠地区;正面的第4、9纵队连夜猛攻,夺取黄鹿寨、马牧池等地。中午前后51旅已经到了孟良崮附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74师主力将于午后14时左右撤到74师的后方基地垛庄。正向垛庄穿插迂回的华野1纵74师抢先赶到了孟良崮,发现74师主力正在沿公路南撤,1纵独立师1团团长王诚汉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即果断放弃穿插抢占垛庄的原定计划,抢占公路东北的285高地及西北无名高地。几乎同时独立师3团也抢占了孟良崮以西的330高地,彻底切断74师与25师的联系。随后1团、3团便占据高地向正沿公路撤退的74师猛烈开火。张灵甫接到51旅退路被解放军切断的报告,立即命令51旅全力反击285高地和330高地,务必打开撤回垛庄的通道和打通与25师的联系。然后召集各旅旅长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经过商议,决定退守孟良崮。具体部署是58旅占领孟良崮及附近600高地、芦山、雕窝一线,51旅占领孟良崮以西面梨沟、冯家庄一线,57旅占领以北当阳、孟家峪一线。这是74师在面临解放军4个主力纵队的围攻态势下所决定的,正面是4纵和9纵从北面压过来,8纵已切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1纵则迂回到汶河沿岸至界碑一线,并切断74师与25师的联系。在部署中,张灵甫只派1个团控制孟良崮,主力摆在界碑、临蒙公路两侧便于机动的位置,并尽量与左右两翼友军相连接,依托制高点靠拢友军,重点在于随时能走的自保方案。同时在各旅按照预定部署抢占各制高点的同时,张灵甫严令51旅猛攻285高地和330高地,力图打开退回垛庄和打通与25师联系。经过反复激烈争夺,51旅在黄昏17时许先后攻占了285高地和330高地。与此同时,25师也曾派部队进攻330高地以西的覆浮山,但在解放军顽强阻击下无功而返。
14日黄昏时分,74师基本实现预定计划,各旅都占领指定位置,张灵甫也将师部安排在540高地,张灵甫向兵团报告:“寒黄昏前,安全集中于孟良崮、芦山间地区,正加强工事,严密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