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黄友棣避难广州湾,1945年1月,黄友棣任教培才中学,曾组建南路第一支管乐团、粤西第一个大型歌咏合唱团、创作校歌《培才颂》、编剧湛江第一部歌舞剧《锦锈山河》,为湛江音乐普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原是中大教授的黄友棣接通知回校任教,1945年底离开湛江。在湛江短暂的一年时间,让他对湛江一往情深,其传记《乐海天涯》一书,用5000多字大章节“恩深如海”记述他在广州湾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对湛江的真情。他曾精选15部作品和专著送给湛江一中。2003年喜闻一中建起艺术馆,已91岁的黄友棣欣然接受邀请题写馆名,从台湾寄来“雪卿艺术馆”五个遒劲大字,还赠送一台钢琴给艺术馆。
黄友棣去年六月皈依圆照寺,法号融棣。他入院前曾有近两年时间居住在圆照寺,寺方贴心准备独立禅房。黄友棣总亲昵地称呼圆照寺是他的老巢,室内近二十坪大小的空间,摆设简雅,还有一架钢琴;黄友棣在暮鼓晨钟中,完成了许多梵曲。圆照寺融音法师表示,大师乐观、幽默,“是个喜欢让别人开心的大人物!”教授也从不说别人缺点,“他都教我们学着去看别人的好!”不喜欢麻烦别人的黄友棣,九年前即预立遗嘱,言明辞世后不发讣闻,火化后骨灰撒在山上,用为造林肥料,不可留下任何标志。“不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海上,因为我不喜欢潮湿。”他并预先在银行存下丧葬费,他称这是由地上搬迁到天上的“迁居”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