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蔡金涛出生
刀鱼
2017-02-09
1908年7月1日,无线电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蔡金涛出生。
1936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历任重工业部电信管理局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北京电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蔡教育子女要忠厚为本,认真读书。童年的蔡金涛经常随父母下田耕作,养成了劳动、勤俭的美德,并打下了刻苦攻读、勤恳敬业的根基。蔡金涛开始入乡村私塾,后考入县立小学。尽管当时家境不富裕,但由于他读书的愿望极高、学习成绩出众,家中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供他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南通省立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1926年8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0年7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30年8月,进上海中国电气公司电话机厂实习,年底调广州市自动电话局,任维修工程师,参加了新式旋转开关交换机的安装与维修。1931年3月,调赴国立中央研究院上海物理研究所,任助理员。
国外留学
1933年8月,考取北平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先在国内实习一年,1934年8月赴美国,在华盛顿国立标准局实习精密电磁测量。1935年8月,进入波士顿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一年后取得电信工程硕士学位。尔后,赴美国联邦电话电报公司纽奥克工厂实习高功率真空管的制造技术。1937年1月后,他受上海物理研究所的委托,采购电磁标准仪器,并在美国商务部国立标准局及英、法、德等国的计量标准部门进行了校准和比对。
年轻时代的蔡金涛
回到祖国
1937年9月,经意大利的热内亚乘轮船回国,几经周折,于年底到湘潭下摄司,协助筹建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二厂真空管车间,并于1938年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空管。1938年7月,奉派负责上海物理研究所迁往广西桂林的工作,将该所无线电试验室的图书、设备、器材等从上海运到桂林,建立了桂林工作站(隶属李四光领导的桂林科学试验馆),任研究员。在该站领导组建了无线电话通信队,培训了300多名机务员、报务员,并研制了无线电收发报设备。1940年8月,在桂林省立科学试验馆任研究员。1941年7月,应资源委员会桂林中央无线电厂之聘,任该厂研究室主任。1944年5月,在遵义,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在已内迁至遵义的该校工学院任电机工程教授。1945年8月,在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工作。
1947年1月回到上海,任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原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总工程师,并兼任该公司的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5月,任上海电工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52年6月,进苏州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2年年底结业,被分配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1956年11月被任命为该院通信研究室主任,后任该院总工程师。
1958年1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1958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技术大校军衔。1960年起,先后任二分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兼第二总体设计部主任。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任二院副院长兼第二总体设计部主任。在此期间,曾被聘任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七机部二院科技委主任、七机部技术顾问、七机部第一届科技委常委以及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历届部科技委委员。1991年5月,被聘任为部科技委顾问,后为航天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电子学会
蔡金涛是中国电子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从1962年起,连续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并兼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电子学报》主编(1962-1984年)。他曾当选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兼仪器仪表组组长;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电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后为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的名誉理事。
当选代表
1980年蔡金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元老会员)。
他还曾当选为第四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五、六届中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9月,蔡金涛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78年,光荣地出席了第一届中国科学大会。1985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从事科技工作50年的奖状。1990年,首批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