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 > 5月9日 > 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元化逝世

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元化逝世

浅草 2017-03-31
\
 
  2008年5月9日,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元化逝世。王元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
  王元化,著名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现代作家、著名学者、《文心雕龙》研究学者。1920年11月30日生湖北武昌,祖籍湖北江陵。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後,辗转天津、青岛流亡到上海。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艺通讯》负责组织工作。1940年至1941年参加编辑《奔流》和《奔流新辑》。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1945年负责编辑《时代日报》副刊《热风》。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负责编辑《联合晚报》副刊《夕拾》。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在上海负责编辑《展望》杂志。1949年初《展望》被反动派查封,后又负责编辑《地下文萃》。
\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上海学术界也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活动。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上海的王元化、贾植芳和彭柏山等人受到株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筹备组)领导小组成员,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兼职教授。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2001年,法国的大师级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讲学时,王元化作为大师级学者,受邀与德里达进行了精彩的哲学对话。2004年12月14日上海美术馆展出了王元化的51幅书法作品。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王元化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钱钟书与王元化两位学界泰斗素有“北钱南王”的称号。
\
  王元化早年深受进步文学家,尤其是鲁迅的影响,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学生涯。起先从事创作,大部份作品收入小说散文集《脚踪》中。後转向以写作评论文章为主。1939年发表了《鲁迅与尼采》。1941年写了《民族的健康与文学的病态》,遭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在“孤岛”文艺界引发了一场论战。这一时期的论文结集为《文艺漫谈》(1945)等。解放後,於五十年代初,写了一系列短评,提倡文艺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理想,反对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的浮夸作风。又对一些所喜爱的外国作家如果戈里、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契诃夫等作了深入的评介,并批驳了当时否定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论调,1952年出版论文集,题名《向着真实》,作为从1939到1954这一历史阶段所写论文的选集。此书於1982年重版时,作者在後记中坦诚地剖析了自己:“我不愿掩饰自己的幼稚和偏颇。早期我也走过弯路。一九三七年,我开始文艺理论习作,我只有青年人的革命热情,却不能识别教条主义的危害。”“四十年代开始,我企图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按照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去探讨文艺现象。尽管在写作过程中领受了不少甘苦,但我的进展不大。从五十年代初期所写的一些文章中,明眼的读者还可以看到,……我还未能摆脱当时左的思潮的浸染。它在我身上的主要表现就是一种偏激情绪。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往往只求气胜,而不以理胜。”
  1955年以后,王元化在长期困厄的境遇中,潜心书海,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做了大量笔记。还撰写了长篇论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此稿於“文革”中被毁。他同妻子张可一起翻译了国外莎士比亚评论达50万言,後编成《莎士比亚研究》出版。在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又致力於《文心雕龙》的研究,《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初稿就在此时写成,为郭绍虞所推重。
  “文革”以后,王元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中仍笔耕不懈,发表了很多论文。从1979到1990十年内初版和重版的著译有:《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年初版,1983年增补版),《向着真实》(1982年重版)、《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年)、《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年),《文学沉思录》(1983年)、《传统与反传统》(1990年)、《思辨短简》(1990年)。其中《文学沉思录》一书收入了他在1979到1982年所写的大部份文字,他旗帜鲜明地抨击文艺理论中以引证代替论证的反科学倾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的高度,对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明确指出知性的局限性,解释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真体”即从知性到理性的飞跃(《论知性的分析方法》)。又把黑格尔《小逻辑》中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三范畴的理论应用於文学,从而深化了对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认识。(《关于文艺理论的若干问题》)。以为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区分两种不同的表象:以思想形式出现的表象(科学的)和以感觉形式出现的表象(艺术的),科学家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艺术家则是通过个别去体现一般。在艺术思维中,由个别到一般和由一般到个别这两个认识过程不是并列的,而是互相联结互相渗透的(《形象思维杂记集录》)。这些论文与他的《文心雕龙》研究有着密切联系,许多创见写入了《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中。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