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去世
企鹅圆滚滚
2016-02-24
宋仁宗赵祯
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赵祯去世,享年54岁。
人物简介
宋仁宗赵祯,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42年,是两宋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主要经历
宋仁宗赵祯天性仁爱宽容,政治清明简缓,国家繁荣发展。仁宗优容厚待士大夫,崇尚文教,促进了刚毅正直士风的养成。但始终无法解决冗官冗兵以及边患问题,庆历新政半途而废,为继任者留下了祸根。乾兴元年(1022)二月十九日,宋真宗逝世,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
●即位之初的纷扰
宋真宗赵恒驾崩,遗命由皇后刘氏、宰相丁谓等辅政,时年14岁的赵祯继位,改元“天圣”。“天圣”隐藏着玄机:天,即二人,意味着皇太后与皇帝二位圣人共治天下。史称,刘氏才能卓著,垂帘听政期间,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新皇帝在她的羽翼之下成长,默默学习着治理国家之道。
赵祯有着一颗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宽容臣下,体恤民生疾苦,很快就赢得大臣们的尊重。天圣四年,江州太平兴国真君庙神像的金冠被盗,地方官员上书请求重新制作。赵祯说:“庙宇地处偏僻的山谷之中,用黄金制作神像妆饰,是引诱老百姓犯罪,使人受到严厉的刑罚,应该用铜作冠而用金粉涂上去。”宰相王曾私下感叹道:“皇帝忧虑百姓可能因盗冠犯罪,废去用金,可称得上‘仁’啊!”
刘太后对赵祯的保护可谓无微不至,在其即位之后、未立皇后之前,都不许离开她的周围,婚姻大事也一手包办。郭氏、张氏两位美人同时入宫,赵祯很喜爱张氏,想将她立为皇后。刘太后一定要立郭氏为皇后,他只能尊重太后的旨意,而将张氏封为才人。事实证明,在择偶方面,赵祯的眼光要比刘太后准得多。
郭后始终得不到皇帝的欢心,郁郁而终。张妃圣眷优厚,在危急关头救了皇帝性命。某年闰月十五,皇帝想在宫中张灯结彩庆祝,张妃认为会引发不测之事,极力阻止。三日后,几名卫士乘着夜色翻墙潜入宫中,想要刺杀皇帝。事起突然,赵祯想要闯出宫避险,张妃却命令闭门坚守,派宫女迅速前去通知守卫护驾。刺客杀到福宁殿,砍伤宫女,哀哭声传遍大殿。太监恐怕皇帝受惊,谎称:“只是大宫女教训小女孩而已。”张妃大声斥责道:“反贼在殿下杀人,皇帝已经知晓,正想出去避难,你还敢欺瞒!”她料定反贼必然会放火,就让太监、宫女们准备好水救火。贼人果然放火烧帘,但随即被大家浇灭。为鼓励太监奋勇战斗,张妃亲自剪下他们的头发,许诺平定叛乱后,以头发为证,大加封赏。于是,太监们出死力保卫,援军到后,反贼悉数被擒。
刘太后挟真宗遗命,又有宰相丁谓相助,群臣不得不听命,但深感不满。太后在朝廷之上问武则天是怎样的人,宰相鲁宗道答道:“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害江山社稷!”太后无言以对。当时有人上书,请为刘氏按天子之礼立七庙祭祀。刘太后问宰相意见,鲁宗道强烈反对:“不可!如果刘氏立了七庙,皇帝应该用什么规格的礼仪呢?”
十年之后,赵祯24岁,改元“明道”。“明道”同样暗藏玄机:明者,日月也,皇帝是日,太后是月,日月同辉,光照天下,太后垂帘听政还没有结束。明道二年,太后病死,临终时遗诏要将杨太妃晋封为太后,“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老太后死去,新太后又登场听政,诸臣不愿再沉默,御史蔡齐直截了当地质问:“皇帝已经成人,熟悉国事,怎么还能使后宫相继听政?”宰相丁谓哑口无言。范仲淹、庞籍、薛奎等忠直之士纷纷上奏大加反对,显示出宋朝士大夫以国为己任的自信精神。八十馀年培养出的士大夫集团,不愿只做皇权的附庸,要与皇家共治天下。迫于群臣压力,第二天,遗命便删去“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皇帝亲政。
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差点影响皇族内部团结。当时有流言蜚语传荆王赵元俨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元俨是宋太宗的八子,亦即小说戏曲中盛称的“八贤王”,地位无比尊崇。内侍臣抓捕了谣传八贤王造反的人,严加审讯,株连数百人。皇帝愤怒之极,下令彻查,然而案件无端而来,无从查起,有关部门不知道如何是好。整个京师宗室、官员、百姓都惶恐不安,人人自危。御史蔡齐说:“此案不过小人无知造谣,不值得您劳师动众地调查处理。而且事情闹大,荆王心中也会不安,不知陛下是不是借故除去他。”一夜之间,三次上书,皇帝终于明白,只鞭打了几个人而已,大事化小。
●仁君气象
亲政之后,赵祯十分勤政、俭朴,每天退朝之后,一一批阅所有关于国计民生的奏折,丝毫不敢自我放松。日常用餐不欲珍馐美味,穿衣服都是用普通的布料制成,经过多次洗涤,宫女们都偷笑。吃饭时发现食器之中有虫子,掩盖着不让人知道,怕有人因此获罪。赵祯对吕夷简说:“我告诉你宫中的事,并非想大家知道,我嫌恶沽名钓誉之举。”
在国家大政方面,对内不断减轻徭役赋税,赈济灾民;对外谨守澶渊盟约,继续保持与契丹的友好关系,不轻启战端。
周世宗柴荣曾下令征收河北的盐税,违反者立即处死。河北父老跪在路边哭诉严刑峻法,请求将盐税分摊到日常税务中,而放松禁令。周世宗同意实行,盐钱制度延续到宋朝。财政部不知道此事,提议征收河北沧州、滨州的盐税,赵祯说:“要老百姓一下子就食用昂贵的盐,并非我意。”御史张方平进谏说:“重复征盐税会大大加重百姓负担。现在契丹人贩私盐行动非常猖獗,征税后,公盐价格更贵,契丹私盐卖得更好,朝廷受怨而契丹获利。禁止契丹私盐,非动武不可,盐税能补军费之用吗?”
赵祯感到事态严重,想马上叫宰相罢去盐税法。张方平认为,盐税法虽然尚未制定,但河北百姓家家知道,皇帝应当直接以手谕诏告免除盐税,不应从有关部门传出消息。赵祯大喜,命令他撰写手诏传示河北。河北百姓扶老携幼,出迎手诏,自发做了七天的佛会报答圣恩。
契丹使者来拜见皇帝,住在馆驿,正好遇上日食。富弼曾出使契丹,对其风俗人情有深刻认识。他认为天有异象,不宜宴乐,请求不宴请使者,赐给简单的饮食即可。宰相宋庠反对。富弼说:“如果契丹罢宴撤乐,会使朝廷蒙羞。”宋朝出使契丹的人回来,说契丹见到日食,果然罢宴撤乐。失礼于外国,赵祯深深感到后悔。后来,契丹王去世,赵祯下令停止办公七天,京城、河北禁止音乐七天,并亲自举哀。以礼乐标准来对待外族,不卑不亢,显示了仁君的气度。
在教育方面,崇尚儒术,亲贤人远小人。赵祯尊崇孔子,雅好儒家经典,汲取历代兴亡教训,作为治国的要道。祭祀孔子时,有关官员说按礼仪标准,严肃地作揖即可,赵祯却特地拜了两拜。赐给孔子46代孙、汝州龙兴县处士孔旼布帛,资助其生活。至和二年,下诏封孔子后裔孔宗愿为衍圣公,令其得以世袭,自此成为定例,绵延千年。大学者胡瑗精通礼乐,行动合于古礼,特诏更定雅乐,聘为国子监主讲教授,推崇备至。对以儒术作为进阶的小人,则远斥之。林瑀号称精于易学,推算说:“皇帝您应的是《需》卦之象,主饮食游玩,应该大办宴会、巡游天下,国家就会大治。”赵祯大惊,从此疏远林瑀。
在统战方面,注意收揽前朝皇族的人心,示天下以宽宏大量。赵祯下诏,录唐李氏、周柴氏、晋石氏、南唐后主李煜、吴王钱镠、蜀王孟昶、南平王高季兴等先朝皇帝的后裔入仕为官。提拔唐李氏、周柴氏亲属官职,免除徭役,赐钱一万。宣布前代帝王后裔,在宋朝任八品以下官职的,其祖父母、父母、妻子所犯流放以下之罪,可以以钱来赎;未曾在宋朝为官,而曾经受过朝廷赏赐的,不犯凶恶大罪也可以钱赎罪。按儒家的说法,是“兴灭国,继绝世”,保存历代帝皇的荣光,示天下以公心,非至仁者不能做到。
●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赵祯提拔韩琦、富弼、范仲淹三人为相,着手准备改革。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王室在危机面前主动要求变革,显示出巨大的勇气。改革进程中,赵祯显得非常焦躁,每次召见三人时,都必定要求马上提出改革方案,要天下立致太平。范仲淹私下对人说:“皇帝对我可谓优厚之极,但事情有缓急,革除多年的积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赵祯继续颁下手诏:“朝野上下都认为你们是国家人才,我寄予厚望,希望范仲淹、富弼你们不要回避,尽快拟定改革方案,陈列献上。”督察得很急。
天章阁是宋室陈列供奉先皇画像、遗墨、御集的地方,有着神圣的意义。赵祯打开天章阁,召见范仲淹、富弼,赐座,赐纸笔,命两人立即上奏当世急务。宋初宰相地位下降,不能像汉唐那样与皇帝坐而论道。赵祯如此举动,自认为是天大的恩赐,将振兴国家的责任丢给臣子。二人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就座,仓皇告退。范仲淹穷尽心力,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成《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改革纲领:一是明黜陟,二是抑侥幸,三是精贡举,四是择官长,五是均公田,六是厚农桑,七是修武备,八是减徭役,九是覃恩信,十是重命令。前四条是人才选拨政策,第五、六、八条是经济政策,第七条是军事政策,第九、十条是提高行政效率政策。新政在皇帝直接干预之下,得以全面推动。
然后,欧阳修敏锐地意识到,范、富二人可能会受到攻击,上书给皇帝打预防针:“当今君臣同心协力,是难得的局面。范仲淹等人定会承受小人的怨恨,陛下应当尽力支持、信任他们,拒绝听信谗言。”然而,新政规模阔大,行之过急,各方面利益纠缠不清。一时之间,心存侥幸之徒大肆造谣,朋党之论大兴。
赵祯毕竟身居天子至尊之位,需要一些人揣摩、迎合自己的意思。范仲淹笃信儒学,刚正不阿,行事但求合乎道义、无愧于心,并没过多考虑皇帝的感受。他曾经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到饶州。后来,吕夷简得知皇帝有意重用范,便请求特别加以提拔。赵祯因此认为吕是厚道的长者,要范表示感谢,冰释前嫌。范仲淹断然拒绝,说:“我曾经讨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与吕没有私人过节。”
君臣之间的嫌隙,是观念、思想的不同,皇权不可以无限妥协,需要奉承逢迎;以天下为己任、从道不从君的士大夫需要更多的政治自由。双方始终貌合神离,不能对国家大事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找不到改革平衡点。范仲淹对此体会很深,很有危惧之感。淮南匪徒作乱,高邮守将晁仲约估计抵挡不住攻击,要郡中富豪献出金银,杀牛备酒,向匪徒送上厚礼。匪徒高兴,绕行而过,不侵害高邮百姓。朝廷得知,要诛杀晁仲约以正法纪。范仲淹想为其开脱,富弼则以为非杀不可。二人在皇帝面前争论,最终赵祯听从范仲淹的主张。退朝后,范仲淹对富弼说:“宋朝开国以来,未曾轻易诛杀大臣,是天大的好事。同僚之间,哪里还有像我与您这般深厚的情谊?此事皇帝没有明确表态,我们如果轻率引导他杀戳大臣,他日杀得兴起,我和你不一定能自保。”富弼不以为然,后来从河北回京,被拒在城门外。他猜测不到皇帝的用意,安危未卜,整夜彷徨不已,叹息说:“范六丈,圣人也!”
一年多之后,范仲淹、富弼终于抵挡不住不小人的疯狂攻击,相继求外任,赵祯无可奈何,批准他们离开京城,庆历新政至此偃旗息鼓。然而,范仲淹身上刚毅正直的品格,希望向“古贤人”看齐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深刻影响着有宋一代的士人。
●晚年遗命
子嗣事件,一直是赵祯心中挥之不去的恶梦。上天似乎没有眷顾这位仁君,他的儿女大多夭折,能够成长的都是公主,朝廷上下担心不已。
嘉祐元年的春天,皇帝在大庆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前天晚上,京师大雪,压坏宫殿的大梁,赵祯在后宫光着脚向上天祝祷。天明时雪停了,百官就位。侍从卷起帘幕,冻了一夜的皇帝被风一吹,马上感到头晕目眩,口角流涎,皇冠歪斜。回到后宫,病情越加严重,心智不清,胡言乱语,高叫:“张茂则与皇后谋大逆!”吓得内侍臣张茂则几乎自杀。
皇帝康复之后,立嗣之事刻不容缓。经过缜密的考察,赵祯想将皇兄之子赵宗实确定为皇子。宗实多次推辞,赵祯找韩琦商议,韩琦说:“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希望陛下以手札赐给宗实,让他知道您的确切意愿,便不敢再推辞。”欧阳修支持韩琦的提议。韩琦请枢密院草拟诏书,宰相张昪正好在场。张昪问:“陛下心中没有疑虑吗?”皇帝说:“我希望天下的百姓心早有所归属,继位者只要是姓赵的就行了。”草诏大臣王珪说:“立皇子是大事,定了就不能后悔。外面都传说皇帝是受到宰相的逼迫,如果不是出自您的真实意愿,发生祸乱的可能性会很大。”皇帝指着心说:“确实出自我真实意愿,不是大臣所能强迫的。不预先立继承人,大家心里都不能平静。卿不用多虑!”诏书拟好,宣告宗室、天下,立赵宗实为皇子。
嘉祐八年,赵祯暴死于福宁殿,前一日起居如平常,夜里忽然起来,急着找药,并要见皇后。皇后来了,他指着心口说不出话来,药石无灵。经大臣议定,庙号仁宗。出丧之日,京师的百姓自发着白衣送行。消息传到辽国,契丹人无不为之落泪,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感慨道:“42年不识兵戈矣!”
仁宗在位期间,虽然水旱天灾不断、广西侬智高造反、西夏李元昊称帝,天下并不太平,但他以仁心仁德,与士大夫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几近完美的人文世界。仁宗如同北极星位居天空中央,鲁宗道、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名臣如同众星辰拱卫周围。后人对“仁宗盛治”追思不已,不但是对君圣臣贤、政治清明的渴望,更是对士大夫独立奋发精神的肯定与赞颂。
●驾崩去世
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6-8]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宋仁宗在位期间西夏对宋发动战事,双方损失都很大。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以银、绢、茶。宋中期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最终失败。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为政举措
●政治
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开序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对势力庞大,难以推动,一年四个月后便宣布中止。仁宗一朝对外虽无重大战争,对内亦无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宋仁宗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宋仁宗去世后,就连讣告送到辽国时,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军事
仁宗即位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听政十一年后病卒,仁宗始亲政。
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先胜后败,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辽兴宗时以萧惠陈兵宋境。接着,宋朝派富弼与辽国协议,其严词强硬,博征旁引使国威大振,打破辽国索要后周时期柴荣夺取的三关之地,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
但需注意岁币支出对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宝元元年,陕西出支为1551万;宝元二年展开宋夏战争后,庆历二年陕西出支为3363万,几近赤字。辽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名将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遁走,后不知去向。
●经济
仁宗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并出现交子。仁宗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125万9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真宗与仁宗两朝土地兼并更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仁宗晚年,“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文化
宋仁宗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初(公元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1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1匹,及献500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1卷,作为搜访依据。
庆历初,他任用富弼以和契丹,任韩琦、范仲淹以拒西夏。并试图进行改革,但在反对派的攻击下,不久废罢。
宋仁宗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建了和谐的人文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