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13日,上海教会长老俞成华逝世。1936年-1956年间上海教会的长老,倪柝声的重要同工之一。
1927年,俞成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这所学校以英语水平高著称。毕业后,俞成华一面作眼科医生,一面带职事奉。
1933年,俞成华前往湖南长沙,在湘雅医院担任眼科主任。
1936年,应倪柝声的要求,俞成华放弃在湘雅医院的高薪职位(月薪175元),回到上海带领教会。
在上海期间,俞成华陆续翻译了《馨香的没药》(盖恩夫人传记)和《与神同在》(劳伦斯)等国外属灵名著,都属于内里生命派或奥秘派,由上海福音书房出版。在教会里兴起追求内里生命的空气。 1946年,抗战结束之后,他和汪佩真恢复上海教会的聚会。
1950年代初,俞成华曾在福州接替倪柝声,负责鼓岭训练的后期工作。
1956年1月29日,与上海教会的十几个负责人一同被关押在南阳路聚会所隔离审查,要求交代倪柝声的问题。20天后被关进提篮桥监狱拘留审查,由于接受日夜轮流审讯,俞成华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昏迷了三次, 4月12日被“保外就医”,4月13日在上海宏仁医院去世。
1901年1月5日,俞成华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从祖父那一代起,俞家就已经是基督徒家庭。祖父俞封泉是铁匠,在家里开铁匠铺,曾亲自经历过义和团杀害基督徒的恐怖年代,却坚定了他为主受苦的心志。
俞成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20年代初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1年结婚,妻子是教会主日学老师。192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留在母校任教,接著在红十字医院做医生。他虽然出生并成长在基督徒家庭里,但他真正悔改重生的经历却是在28岁那年。那时他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身体一向很好的他却被肺结核所击倒,咳血低烧,只好回到新昌老家休养。这期间他蒙圣灵光照,真诚认罪悔改,灵性上经历了大复兴,并最终得到神的医治。此后他整个生命发生改变,发奋读经,竭力追求真道,遵行神的旨意。病愈之后,直到他1956年为主殉道,再未犯过肺病。
1930年前后,俞成华在上海哈同路文德里基督徒聚会处事奉,成为教会负责弟兄之一。1933年,他带全家去长沙,在湘雅医学院任眼科主任,同时在那里建立教会。在湘雅时,他的待遇十分优厚,居住在花园洋房里,有专人伺花剪草,过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1936年,倪柝声、
李渊如联名邀请他返沪一起配搭事奉。经祷告寻求,直到清楚神旨意后,他毅然抛弃优裕的生活,带领妻子和全家回到上海带职事奉,不久被立为长老。他们离开长沙后第二年,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长沙大火"。
作为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眼科专家,俞成华本有很多可赚大钱的选择,但为了能够多有时间参与教会事奉,他只在教会旁边开了个小诊所,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有高超的医术,但他不完全凭自己的医术和智慧,他曾多次靠祷告医好别人的病痛。
他和妻子共养育一女五子,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并和他一样,为基督的缘故经历许多患难。
1937-38年间,俞成华先后翻译了
劳伦斯的《与神同在》和盖恩夫人的《馨香的没药》。此后,他更加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神,全心寻求与神同在,一心讨神的喜悦,谦卑与神同行。作为长老,他一生所传的核心信息就是"常在基督里"(或"与神同在")和"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最终他也以死见证了他所传的信息。
1955年,政府当局在基督教界开始了"肃清反革命份子运动",1956年1月29日夜,对上海基督徒聚会处十几个负责人进行突然的大逮捕、大抄家。俞成华也在其中,他先被关押在教堂里(上海南阳路145号聚会处接待部)隔离交代"问题",意在叫他揭露其他负责人。但他一言不发,也不在纸上写一个字,无论如何威逼利诱,他都坚决拒绝控诉任何人,只求得著良心上的平安。
在教堂里被关押二十天后,当局以他"抗拒交代"为罪名,进一步向他施压,把他转押到监狱继续拘留审查。当局意图一是要从他那里挖岀有力的控罪材料,二是要利用他的威望,使他做"犹大",以达到摧毁教会的目的。审判人员采取车轮战术,即白日黑夜不让他睡觉,轮流审讯他,目的就是要使他的意志崩溃。俞成华患有肝炎,据说在监狱五十天时间里,曾昏迷三次,但他始终没有交代什么。在前后被关押的70天里(20天在教堂),他留给后世的一句话是:"我俞医生,饭吃得下,觉睡得著,良心平安"。
当他第三次昏迷后,监狱医生判断他可能活不过24小时,当局害怕他死在狱中,以免担责任,于是允他保外就医。岀监后被送至宏仁医院治疗,终因受创过重,于1956年4月13日与世长辞,年仅55岁。死后,只有家人和他从新昌赶来的大哥俞成荣,还有极少几个朋友邻居,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为他举行极为简单的追思会。在那恐怖的年代,没人敢和"反革命份子"沾边。其夫人极为悲伤,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仰天高喊"冤枉啊,冤枉"!此后的岁月里,她从神那里得到抚慰,得到平安与力量。在逼迫的环境中,她始终坚强地活著,直到1992年8月去世,享年90岁。
俞成华故后被葬于浙江新昌老家祖父墓旁,坟前没有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