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家柯召出生。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代数学宗师。
1910年(清朝
宣统二年)4月12日,柯召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是当地一家小布铺的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柯召5岁时,父亲即教柯召认字,家教甚严。
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柯召本已可升中学,因年幼,父亲便让柯召在家乡读了一年私塾。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柯召进入杭州安定中学读书。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毕业杭州安定中学,同年考入厦门大学预科。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升入本科后,通过帮教师批改低年级的习题作业和在集美中学兼课挣些生活费。学满两年后,柯召希望转学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筹学费,他去海门东山中学教了一年数学。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柯召通过考试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三年级,当时同班上课的仅5人。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经
陈省身介绍,
柯召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柯召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并应邀在伦敦数学会做报告,受到当代著名数学家GH哈代(Hardy)的好评。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伦敦数学会讲台。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柯召获得博士学位。接着,柯召在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工作一年,指导一名英国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在英国3年,柯召学习刻苦、工作勤奋,为他毕生从事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柯召在《数论学报》、《牛津数学季刊》、《伦敦数学会杂志》、《伦敦数学会会报》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除了包括二次型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外,还包括中国最早的代数数论和数的几何方面的研究成果。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8月,柯召来到重庆大学数理系任教授,并担任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1950年,柯召开始担任重大副教务长。这年,柯召经友人谢立惠介绍加入了九三学社。
1952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5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柯召翻译的《线性代数基础》,原作者是马力茨夫。
1953年,全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理学院撤消,并入四川大学,柯召等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大部分师生迁入四川大学。
1955年,柯召带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线性型的最大不可表数的问题上,作了不少工作。同时,他在二次型方面继续发表了一些优秀论文。
1961年,柯召与匈牙利数学家爱尔特希、英国数学家拉多在组合论方面得出有限集组的相交定理,这就是被称为里程碑式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
1962年,柯召终于以精湛的方法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一系列重要成果,被世界数学界誉为“柯氏定理”,它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被应用于在不定方程研究中。
1972-1973年,到四川的沪州、广元、峨嵋、成都等地去推广优选法,举办讲座。
1974年,柯召被自行车撞伤,为此卧床近2个月,而那份组合论讲义就是养伤期间在病榻上完成的。
1983年,在中国数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他为名誉理事长。这是中国数学界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
1990年4月12日,四川大学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行了庆祝柯召80寿辰暨执教60年大会,有数百人出席,大会收到全国各地贺电、贺信上百件。
2002年11月8日,柯召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柯召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的数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为促进川大数学、中国数学乃至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