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地区地震 周恩来亲赴灾区慰问
周恩来慰问邢台地震灾区人民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此后又连续发生3月22日7.2级等一系列地震。北到张家口、南至河南汲县,东到山东垦利,西至陕西榆林均有感觉。地震使数百村镇化为废墟,死亡8064人,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巨大。
当时,盖祝国是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组记者,被大地的晃动从床上摇起来之后,盖祝国便跑专署,打电话,了解震情,接着就赶往震中隆尧县白家寨采访。下面是他的回忆片断——
3月10日中午,白家寨村头的人越集越多。地委负责同志告诉我,周恩来总理要来视察慰问了。他还说,邢台地震后的第二天(3月9日),周总理赶到隆尧县,晚上,在县委院内震裂的二层小楼一楼会议室里,听取地县和驻军的同志关于灾情和救灾工作汇报。汇报结束时,周总理深情地说:“人民遭了灾,我们要及时站在人民中间,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下午2时30分,3架直升飞机,带着太阳的瑞气,降落在距打谷场不远的地方。
那架银色直升飞机刚停稳,螺旋浆扇起的尘沙还在飞扬,飞机的舱门就打开了,门口出现了人们热切盼望的亲人——周总理。
当时,田野上还蒙着残雪,风冷嗖嗖的。周总理只穿一身青色呢子服,没戴帽子,双鬓斑白,显得衣着朴素而又过于单薄。他大步地走向群众。
群众迎上来。周总理紧握着他们的手,连声说:“乡亲们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人们眼含热泪,潮水般地涌了过来。
周总理先用手势让前面的人蹲下,还把一个乱跑的小孩抱给蹲在前面的人,叮嘱人们不要挤着娃娃。然后,他站在有秩序的群众面前,当他踮起脚尖眺望发现自己还望不到外围的一些人时,便问身边的人能不能找个什么东西,让他站在上面。部队的一个同志跑到就近的帐篷外,搬来两个运送救灾物资的空箱子。周总理站在上面,望着扇面形的会场,大声说:“同志们,乡亲们,你们遭了灾,受损失很大,党中央、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这声音,像洪钟响在无垠的原野上,震撼着人们的心扉,上千名群众挥泪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我拭去蒙住视线的泪水,记录着周总理的讲话。他讲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了已有两万多名解放军,一万多名地方工作队、医疗队前来支援等情况后,号召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开过群众会,周总理向白家寨村里走去。村里已经没有路,到处是碎砖乱瓦,到处是横三竖四的檩梁,不时还有条条地裂。周总理却置脚下于不顾,看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
在一个胡同口,周总理见到老党员王老齐,问他多大年岁了,嘱咐他一定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和灾害作斗争。当得知在地震中老人失去了儿子、儿媳时,周总理的双眸湿润了,闪着泪光,关切地安慰王老齐:“死了人都很难过,但是不要低头。在社会主义,天塌下来也不怕;有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王老齐连连点头,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40多岁的妇女于小俊,见周总理走过来,连忙迎了上去。
周总理问:“你家里伤人没有?”
于小俊回答:“……孩子他爹砸伤了,还在窝棚里躺着。”
“治疗了没有?”周总理问。
“医疗队给看过了……孩子他爹性命难保。您看这怎么过啊!”对着亲人,她哭了。
“你不要发愁,”周总理安慰说,“你丈夫的伤,这里治不好去邢台,邢台治不好去石家庄。”周总理说着,往窝棚走去,要去看她丈夫。
于小俊擦一把眼泪,急忙拉住周总理:“棚子窄,孩子他爹迷糊着……”
周总理坚持走进窝棚,看望了于小俊的丈夫,为他拽了拽被角,嘱咐干部们要千方百计为他治好伤。
在路东,周总理见一口井,井口高低不平,一片泥泞。他走过去,站在井边,问:
“这是吃水井吗?”
“这是苦水井,不能吃。”党支部书记靳景印跟上来说。
“你们吃水怎么办?”
“到河边担水。”
“哦,你们吃水也困难。”周总理说,“要想办法打出甜水井,群众吃水要解决……”
慰问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我这个当时还年轻的人都感到有点累,周总理却毫无倦容,走进村头的帐篷,开座谈会。
帐篷里只有一张桌子,三条板凳,一个竹皮暖壶,几只农家用的粗瓷大碗。大家进来,周总理礼让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快坐!”
大家促膝交谈。
周总理正谈话,有位同志往粗瓷大碗里倒了一碗白开水,捧给周总理。周总理双手接过,放在桌上继续谈。那天有风,帐篷遮挡不严,碗里荡进了尘土。周总理端碗要喝时,他身边的保卫人员过来按碗阻止,周总理没有理会,端起大碗,轻轻吹掉水皮上的尘土,痛快地喝了下去。
看了这情景,我不禁自问:我会喝这样的水吗?地震时,井水翻花涌出黑水,地震后,风尘不止,秽物乱飞,卫生条件极差。周总理本来是可以带专用水的,可他没有。他喝了群众倒给他的白开水,而且喝得那么甜。
一碗白开水,反映着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反映着公仆对主人的尊敬!
“群众生活安排得怎样?”周总理喝过水问。
“安排了。一家一口锅,一人一领席、一只碗、一双筷子。”公社(当时乡称公社)党委书记杨士英答。
“有和面盆吗?”
“有。每户还发了盏煤油灯。”
周总理点点头,说:“还要抓紧恢复生产。社会主义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自己也要发奋图强。支援物资陆续到了,要和群众商量、分配好……”
4月1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又一次来到邢台地震灾区。
那天下午,刮起凛冽的西北风。大风携带着尘沙和废墟上的杂物,呼呼地飞扬,把天地间搅得混混沌沌。在巨鹿县何寨村头的帐篷里等候的人们,不一会,就风沙遮面,彼此难以相认了。
下午1时多,周总理在先后慰问了束鹿、冀县、宁晋等县的四个村镇之后,迎着风沙,穿过巨大的气浪飞抵何寨了。
周总理下了飞机,由县委书记张玉美陪同,径直到群众中间去,向坐在那里的群众招手问候。从北头走到南头,周总理发现群众面对西北风而坐,问张玉美:
“风沙这样大,怎么让大家迎着风沙呢?”
“这样面对讲台。群众就这么坐的,这样您讲话也方便。”张玉美解释。
原来,周总理到来之前,县委组织人用沙篙和席片、木板搭了个坐北朝南的讲台。
“不行啊,同志。我在讲台上讲,避风、方便,可群众呢?让几千名群众迎着风!”周总理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临时改搭讲台不可能了,只好把一辆刚卸了救灾物资的卡车开到南头,作为临时讲台。周总理登上卡车,迎着大风对着麦克风发口令,请几千名群众“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
人们开始摸不清是怎么回事,当背着风沙坐下来,看到呼呼风沙扑打周总理的衣襟和面颊时,才陡然明白过来。会场上一阵沸腾。这是千万颗心的颤动!
周总理迎着扑面的风沙,通过麦克风,对大家说:
“同志们,乡亲们:
“八号地震后,我看了隆尧,没有到你们这个庄上来,22号以后,党中央派代表团来慰问你们。你们受了灾,情绪还很好,敢于向困难斗争……”
热烈的掌声压倒了狂虐的风沙。
周总理迎着风沙越讲越激昂。他一句一顿,铿锵有力地说: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周总理每说一句,群众就振臂同声高呼一句。那呼声,是誓言;那手臂,是力量的森林!
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真挚质朴的感情感动得流出了泪。摄影记者拍下了这感人至深的镜头。我双眼酸涩,心里一阵颤动。我看到了既伟大又平凡的人民公仆的心!看到了这位多次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幸免遇难的人,在人民遭受灾害时,他内心多么痛苦不安,又是那样的奋不顾身,与人民共赴危难。
周总理来到一个军用帐篷里,和70多名基层干部、抗震模范、群众代表座谈。周总理和县委书记相对、靠桌子角坐下来,询问大家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打算。当张玉美谈到计划3年恢复时,周总理扳着指头,跟大家商议发展生产的规划,要求多打井,多植树,平整土地,多利用农家吧。还鼓励各级干部要深入下去多和群众商量。他说:“群众是主人,凡事要多和他们商量;要抓典型,多表扬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先进。”
在座谈中,周总理发现了坐在角落里、满面尘沙的音乐家劫夫,便叫着他的名字说:“你写的歌曲群众很爱唱。灾区的人民需要精神鼓舞。希望你能为他们写出好歌子来。我不会唱,可以为你推广。”
“我这次就住下来,力争完成总理给的任务。”劫夫说。
“好啊,你可以就地创作,就地教群众唱嘛!”
参加座谈的人,对总理和音乐家的对话,报以热烈鼓掌。
以后,在地震灾区乃至全国流行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歌曲的第一个音符,就是在这帐篷里孕育的。
走出帐篷,周总理边往直升飞机那边走边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土地,神色严峻地对县、社干部说:“建设这么多年了,这里还这样荒凉,我们对不起人民。今后要多植树,多打井,改造旱涝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开过大会后,群众没有走。见周总理要上飞机了,都涌上来送行,周总理向大家频频挥手。走几步回转一次身,又走几步又回转一次身。
登上飞机后,周总理再一次回转身来,深情地大声说:
“乡亲们,大家要把生产搞好,把日子过好。过几年,我一定再来看望你们!”
从那以后,邢台地震灾区的人们,年年植树,年年打井。何寨等许多村镇成了平原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他们希望周总理再来时,行走在浓绿里,谈笑在树荫间。
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地震后第三天就开始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