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年 > 3月20日 > “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现场出水文物超10000件

“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现场出水文物超10000件

浅草 2017-03-29
\
  江口出水的“西王赏功”金币
  2017年3月20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彭山举行“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经过两个多月水下考古,现场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
  除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还首次出水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称,据他所知,江口遗址出水文物丰富程度、级别之高以及种类之全面,属全国罕见。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古遗址出水出土那么多高级别的文物,尤其是贵金属的文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介绍:“这批文物,实物确认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同时,还犹如打开了一部了解明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必将推动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财政、生活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的研究。”
\
  工作人员在岷江河道中的考古现场进行发掘清理
\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展示刚刚出水的金饰文物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尽掠蜀内富民大贾,汇聚千金,车载百车不尽。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自此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
  300多年来,四川地区流传一个古老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百年来无人能解。但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就藏在成都附近某处却被人们坚信,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一直激励着后来的寻宝者。
  2015年12月25日,经过多家权威部门与专家认定,近年考古发掘的四川眉山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即当年张献忠藏银中心区域之一。这个重大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之谜终于有了答案。
  “大西皇帝”张献忠两件事最出名:
  杀人如麻,抢钱无数
  本案的主人公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他性格桀骜不驯,在延安府当捕快期间,就屡犯军法。1630年(崇祯三年),恰逢明末乱世,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张献忠在家乡米脂追随王嘉胤起事。王死后,张献忠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一股起义军。
  张献忠不久即与李自成因故分裂,他率部进攻长江流域,李自成则进攻黄河流域。随着起义力量的壮大,李自成称“闯王”,张则自称“八大王”。张献忠为人极其狡诈,明朝对他软硬兼施,先是许给他高官厚禄,期冀招抚;后又对他多次围剿。每到危急关头,他就诈降,渡过危机后则再次反叛。明朝政府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当皇帝。
  在经历了13年的艰苦“创业”后,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称帝,国号“大西”,终于实现了皇帝梦。清朝文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他将楚王(朱华奎)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
  张献忠爱财,且一以贯之,从不嫌多。1644年,也就是清兵入关的那一年,张献忠则带兵入川。在天府之国,他干了两件让他留下恶名的事。一是杀人,一是掠财。
  张献忠出身行伍,从不惧怕死人,杀人一度成为他解决问题的手段。据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部下报粮草不足,他便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最困难的问题——杀人,杀百姓,杀伤兵。成都有一块《七杀碑》,记录的便是他的杀人如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张献忠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他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后来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白银的购买力与现在人民币折合比算,一两相当于当今300元左右。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张献忠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的年代,肯定是财富榜上有名。
  宝藏究竟匿于何方?
  民间版本众多
  有人说,人生最可悲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对敛财有着近于病态狂热的张献忠而言,更是如此。当了两年皇帝后,清朝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1646年11月,张献忠部被清军包围,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巨额财宝竟由此和他一同消逝。
  千万财宝是藏于锦江水底?或是埋于青城山下?还是隐于芦山县城(隶属于今雅安市)?自古以来人们的猜测不一而足,其中最让人们信服的藏宝地,就是沉于江底。
  正史《明史》记载,张献忠在被迫撤离成都前,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让部下在锦江筑堤,抽干江水,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数丈深的大坑,将劫掠来的财宝倾倒其中,再重新决堤放水,将大坑冲平、淹没,以此掩人耳目。后来的史书《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地方志《彭山县志》上对张献忠宝藏的下落则另有说法: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队沿锦江刚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便遭到当地的地主武装杨展部队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张献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许多满载金银的木船则沉没于锦江。更有人说,张献忠的船只是自焚,杨展的幕僚费密在清康熙年间所著的《荒书》中也记载:“杨展先锋见贼焚舟。”张献忠为何自己烧了船只?这无疑为“江口沉银”之说又添了一层神秘面纱。
  民间流传的第三种说法是:张献忠自知兵败,撤离成都前,提前让手下做了许多木筒,将银锭灌藏其中,投入锦江,使其顺水漂流,准备在狭隘处打捞。可惜途中遭到杨展兵马的埋伏,尚未来得及打捞便兵败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沉于江底。
  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张献忠将所掠财宝沉于江中,地点就在江口附近。这无疑为后人沿江寻宝留下了无尽的空间。
  虽然轰轰烈烈的寻宝事件终以闹剧收场,但此后几十年,仍不断有老百姓从江中打捞出财物。
  2005年4月,彭山县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施工时,从地表下3米处挖出一个内有七锭银元的圆木,银锭上刻着“崇祯十八年×日”、“黄冈县银四拾两正”等字样,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确为崇祯时期所征收的税银。通过铭文可以看出,这批银锭来自湖南沅陵县、湘潭县,湖北京山县、黄冈县等地,与当年张献忠转战之地十分吻合,时间上也是同步的,无疑可以视作“江口沉银”的又一力证。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纲在经过多年研究考证后宣称,锦江下确实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王纲称:《明史》、《蜀鉴》、《荒书》、《彭山县志》等正史、野史,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江口沉银”,近年来不断打捞出的实物更是有力证据,因此,“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据他的说法,彭山县政府联合江口镇政府进行了实地勘测,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河道淤泥太深,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真相总是姗姗来迟,经过一代代人苦苦地搜寻,2015年12月25日,由来自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等10余名国内权威考古和历史专家,郑重出具了《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这个百年来的宝藏之谜总算露出端倪。
  百年来,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但历史谜底却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或许这一次,真相真的离我们不远了。“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充满遐想与渴望的歌谣依然在川府之国传唱,是否真能买下成都府,还要等待最终的考古发掘报告。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