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出生
山南慕北
2015-12-14
南怀瑾
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6岁开蒙;7岁时还吃奶;11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一次,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互骂脏话,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之后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即潜心于佛典。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高官,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钱大钧及杨管北等人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行香。
倡导复兴中华文化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为两岸贡献
1998年,南怀瑾在香港定居不久后,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他接上关系。南怀瑾在两岸政治圈中人脉广泛,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且能与台湾最高领导人对话,被选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分,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
建议书内容如下:
有关两岸关系未来发展问题,适逢汪道涵先生、杨斯德先生、许鸣真先生等与苏志诚先生等,先后在此相遇,广泛畅谈讨论。鄙人所提基本原则三条认为:双方即应迅速呈报最高领导批示认可,俾各委派代表详商实施办法。如蒙双方最高领导采纳,在近期内应请双方指定相应专人商谈,以期具体。如未蒙批示认可,此议作罢。基本三原则三条:1.和平共济,祥化宿怨;2.同心合作,发展经济。3.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