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口述史专家、历史学家荣维木去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抗日战争研究》杂志原主编荣维木(1952.2.11—2017.3.12)昨日在北京逝世。荣维木生前所在单位向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提供了他生平主要事迹与学术成果目录,以供读者寄托哀思。
荣维木,山东宁津人,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69年5月赴云南河口南溪农场工作,1973年7月转回北京,后被分配至北京市第二开关厂工作,1978年4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一分校、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担任讲师、《党史研究》杂志编辑。199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抗日战争研究》编辑、副编审、编审,所刊编辑部所主任、《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曾兼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口述史学会副秘书长。
荣维木先生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的教学、编辑和研究工作,为繁荣和发展抗日战争研究学术事业做了巨大贡献。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注意抗日战争研究中的问题与社会现实需要,积极发挥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他策划并组织了“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沦陷区研究”、“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等一系列的笔谈文章,引导了中国学术界的抗日战争研究方向。他担任《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以来,设立“战争遗留问题”栏目,广泛组织海外内相关专家学者的稿件,不断推出一系列的战争遗留问题相关论文,推动了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荣维木先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曾联络杭州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史学月刊》、《民国档案》等编辑部,举办“中日战争与战争遗留问题学术研讨会”、“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学术研讨会”,就抗日战争研究中的缺失与问题进行专门探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荣维木先生筹划、参与中日韩三国每年一届的“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参与编写《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等中日韩三国历史教学辅助教材,作为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中方委员,负责《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中“中日全面战争”的撰写与统稿任务。他心胸豁达,谦逊礼貌,低调务实,使所有人如沐春风,深有获益,受到领导、同事、朋友、作者、读者发自内心的尊重。
荣老师极为勤奋,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坚持学术研究,出版专著、合著1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其中一些论著深受东亚各国学界关注,在社会产生了较大反响。如,荣维木先生著《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不仅对卢沟桥事变发生原因和过程进行更为真实、客观的叙述,而且对日本学者的偶发论进行了全面批驳。他的《
李宗仁大传》,一定程度上订正了李宗仁自述中文过饰非和其他著述中的错记。他的《谁在制造谎言——评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史观》,分析了日本右翼史观产生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指出了右翼史观的实质与要害,研究了日本右翼及日本现实社会的政治走向,获得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分别授予的追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