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僖
2013年2月16日,中国塑料之父、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徐僖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简介
2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徐僖因病在成都辞世,享年93岁。
徐僖,1921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李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科学硕士学位。
1947年,赴美留学,学成后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冲破重重阻扰回国。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他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名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塑料工学专业,培养国内首批塑料专业高等技术人才。
1960年又出版了新中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油田化学以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采用超声波等力化学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推动了快离子导体研究。获得发明专利26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徐僖是我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
主要经历
徐僖出生于南京。小学、中学、大学辗转于上海、南京、重庆、贵州等地。对万县和重庆有很深的情结。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3天,他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就读于内迁到万县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8年夏考入重庆南开中学,后来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以后考入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他为丰富实践经验,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使他在青年时代就具有无私无我,苦干实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鲜明个性。
1944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他随导师到内迁四川永川县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助教。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战争期间,徐僖颠沛流离、奔走东西,阅尽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使他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获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喜讯,他毅然于1949年5月乘美国“威尔逊号”轮船回国。途经香港时,受到刁难和阻挠,幸得著名科学家侯德榜等人帮助,最后舍弃所有行李,随身只带一小箱笔记资料及一台小打字机飞赴重庆,投奔父兄。由
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曾向海内外报道了徐僖回国的消息。
1949年冬,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后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3年受命筹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1957年以后,徐僖政治上多次遭受冲击,在工作中也遇到重重阻力,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1960年,他在下放劳动期间,编著出版了中国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文化大革命”中,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为军工单位和地方企业解决了许多重要技术难题,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和多项科技进步奖。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进一步损害了徐僖的健康,他经常带病工作。
1961年,徐僖又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9年创建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僖所有的学生在提到川大高分子材料学科时,都会一脸骄傲地说:这是全国一流的。
1980年5月,徐僖因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2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1985年国防科工委等授予徐僖“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徐僖在高分子降解、共聚、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成功地研究开发了五棓子塑料,为国争了光。
主要成就
●开拓高分子材料科学新领域
徐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明确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在长期的工作中,徐僖和他的助手采用超声波、振荡磨、高速搅拌等多种手段制得了10余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研究成果被公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对三次采油所需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五棓子塑料
1944年,徐僖在就读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时,曾跟随导师侯毓汾研究五棓子染料。五棓子是漆树科盐肤木的虫瘿,是中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含有的大量五棓子单宁水解后可获得3,4,5-三羟基苯甲酸。徐僖设想将3,4,5-三羟基苯甲酸通过脱羧制取1,2,3-苯三酚,用作制取塑料的原料。当时,中国石油缺乏,石油化工一片空白,市场上的塑料制品皆是“洋货”。徐僖希望从利用五棓子这一丰富的土产资源入手,逐步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1947年赴美留学时,他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他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通过1,2,3-苯三酚与糠醛的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出色地取得了硕士学位。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徐僖冲破重重阻扰回国。1951年春,徐僖提出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不到一个星期即得到西南财经委员会批准。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国产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他和干部工人一起劳动,拉板车、抬机器、安装设备,无所不干。1952 年初,中试成功,徐僖受命主持建厂工作。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