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年 > 12月16日 > 多宝鱼之父、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去世

多宝鱼之父、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去世

刀鱼 2016-11-30
多宝鱼之父、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去世
  2015年12月16日多宝鱼之父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去世,享年80岁。
  雷霁霖(1935年5月24日-2015年12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畲族。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山东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
  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07月20日,应邀出任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
  人物生平
  1935-05 生于福建省宁化县;
  1954-09-01至1958-07-01,山东大学生物系,大学本科;
  1958-09-01至1979-12-3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80-01-01至1985-12-3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6-01-01至1990-12-3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1-01-01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历任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助理、养殖生态研究室主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
  2005-12-15起,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12月16日晚8时许,在青岛逝世,享年80岁。
  科学研究
  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于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
  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硕士6名。学术论著,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
  人物评价
  雷霁霖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
       人物事迹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当时在海大任教,主要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研究。雷霁霖选择动物胚胎学专业很大一个原因便是仰慕童第周教授。虽然不久之后,童第周离开海大去了北京,但他对雷霁霖依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雷霁霖亲切地称童第周为童老,在雷霁霖眼中,童老是一位非常朴实的老师,他为人师表,待人谦和,通过图文并举、时空联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启发式教学,给同学们讲解胚胎发育学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雷霁霖说,童老讲课时带着很重的宁波口音,采访期间,雷霁霖回忆起当时上课的情景,还颇有兴致地模仿起童第周讲话的宁波腔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亲自动手”,童第周不仅教会了雷霁霖要实事求是、认真实验、细心观察、一丝不苟地工作,更教会了他要热爱生物这个专业。当时,学习胚胎学的实验器材主要是显微镜,雷霁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喜欢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的发育过程。这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镜下图像,对他而言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由于没有相机,需要通过手绘图来记录所看到的图像,这个实验习惯雷霁霖一直坚持至今,在研究鱼类胚胎学时,他依然常常使用手绘图的记录方法。除此之外,利用橡皮泥捏制生物的器官模型也是他在学校实验课上学习到的实验内容。五十年前在实验课上制作的鱼类胚胎发育的橡皮泥模型,雷霁霖珍藏至今。
  1992年,我国引进欧洲开发成功的冷水性良种多宝鱼,将其培育成为我国北方工厂化的主要养殖对象。然而,多宝鱼产卵非常困难,即使在当时生产技术最高的欧洲,也被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而在欧洲,多宝鱼生产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专利,购买这个专利的价格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于是,雷霁霖毅然决定依靠自身实力,自主研发,攻克难关。
  然而,研究过程却没有想象中顺利,雷霁霖查遍了当时所有有关多宝鱼的文章,想从中找到一点攻克多宝鱼产卵难题的蛛丝马迹,却始终一无所获,这更让他意识到在科研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第一次培养多宝鱼时,开始几天鱼苗生长很顺利,可到了第三四天,几乎所有的鱼都下沉死了。雷霁霖心急如焚,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想从中找出鱼苗死亡的各种可能性。第二年,雷霁霖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后,却依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每天寝食难安,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停地观察死鱼和活鱼的差别。经过长时间细致的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雷霁霖终于找到了鱼苗下沉死亡的真正原因—鱼的鳔器官中,从第二天开始有一团细胞加厚,第三天继续加厚,后来变成一个实心的囊,之后囊开腔,到第四天开腔闭合。看到这些变化,雷霁霖恍然大悟:因为鱼鳔开口充气过少或过多,才导致鱼苗集中死亡!
  多宝鱼养殖技术被雷霁霖突破了,这正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真谛所在。然而,在雷霁霖看来,养活多宝鱼并不算成果,第一目标应该是把它变成产业。经过七年的技术攻关,雷霁霖相继取得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产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育苗平均成活率为17%,达到了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多宝鱼突破鉴定会上,相关部门都劝雷霁霖赶紧去申请专利,没有专利的保护,成果很快会被别人窃取。面对别人的劝告,雷霁霖却自愿放弃了申请专利,“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他养殖产业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最主要的。”于是,雷霁霖不但没有急于去申报专利,反而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
  雷霁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倡导工业化养鱼上。他先后多次在国内相关会议上明确提出:走工业化养鱼之路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是水产养殖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雷霁霖说道,“当时我这一池子鱼苗就等于一辆奔驰,这几十个池子所创造的财富都不是我的,而是企业的。”当时有不少人问雷霁霖:“你这不是傻吗?人家一年赚一两个亿,你却拱手把技术让出来,什么回报都不要。”而在雷霁霖看来,只要突破这项技术,便是胜利。“能使我聊以自慰的,不是我获得多少奖励或者是我获得多少的金钱,而是把多宝鱼变成产业。我只是一门心思想把它变成产业。”雷霁霖语重心长地说。
  雷霁霖的故事到这里远远没有讲完。在他心中,有一条爱的河流将继续向前流淌,那里有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他的生命轨迹,已然与大海和鱼类交融在一起。从高山走向大海,冥冥之中指引着雷霁霖的,是他和鱼之间割舍不断的情分,这样一位“鱼痴”院士,令人钦佩,令人敬仰。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