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会计学泰斗常勋因病医治无效 享年93岁
刀鱼
2017-02-09
2017年1月8日,著名会计学泰斗常勋因病医治无效,安详离世,享年93岁。
他遭遇不公,半生坎坷,却依然爱国至深,为“神五”上天失声痛哭。
埋头钻研,著书立说,他编著的教材成了会计人必读的经典;开办律师事务所,创办华厦学院,他接过的重任,都为之尽心尽力;重返讲台,坚持授课到80岁,他说晚年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岁月”……
他与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一起被誉为厦大会计系的“三面旗帜”,是中国开拓国际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驱者之一,他是厦大资深教授常勋。
昨日凌晨4时42分,常勋因病医治无效,安详离世,享年93岁。送别常老的仪式,定于11日中午12时在集美天马山福泽园殡仪馆敬亲堂举行。
半生坎坷 却依旧爱国至深
抗战时期穿越封锁线的传奇经历、解放以后遭受21年的不公待遇,让常勋对自己“知天命之年”以前的评价只剩四个字——“半生坎坷”。
1924年,常勋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普通家庭,十几岁开始于烽火战乱中求生,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本欲学医,迫于高昂的学费,转入经济系,师从著名会计学专家赵绍鼎先生。
在2013年,有一段常勋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在提到恩师赵绍鼎先生时,常勋几近哽咽。他语速很慢,百感交集,他说,赵绍鼎先生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人。这位在“十年浩劫”中含恨离世的启蒙老师,最终变成了他后来长达数十年的刻骨追忆。
大学毕业后,常勋留校助教,后调任山东财经学院,1953年山东财经学院停办,常勋调到厦门大学任教。但不久后,苦难就在顷刻间降临,1958年常勋在肃反运动中被捕,六年后出狱,被发往龙岩市青草盂农场劳改,一干就是十几年,直至1976年才重回厦大。
虽因左倾路线迫害饱受苦难,但常勋却依然爱国至深,他的一位学生回忆说,“有幸上了常老一个学期的课,我永远记得常老颤颤巍巍而来,却总是比我们到得早,记得常老为神五上天失声痛哭,记得常老为同行职业道德缺失义愤填膺……”
重返讲台 开拓国际会计教研工作
从劳改队回到厦大,常勋只被安排在资料室工作,任《经济资料译丛》的专职翻译和编辑。正是在资料室的4年里,常勋重拾丢弃多年的专业,直至1980年,他才重返阔别了22年的厦大讲台,并坚持授课到80岁。
常勋曾说,“人活着总是要干活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了!”这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当年,大学的专业尚无细致划分,常勋在教学中逐步明确了国际会计专业的定位,后率先在国内招收国际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为我国海洋石油系统、外贸系统、厦门经济特区培训了数万名涉外会计人才,培养了能胜任涉外会计和国际会计教学任务的中青年师资。
他从翻译开始,不断把国际会计介绍到国内。先后有《美国会计史》、《国际会计》等16本译著,并编著了《西方财务会计》、《国际会计》等23本教材,成为我国开拓国际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驱者之一。
在学术上,无论是治学的态度还是成就,常勋都是令世人敬佩的。就如他的一位刘姓学生所说,“常老是我最尊敬的会计大家。十几年前,常老为国家会计学院开发了第一个世行贷款课程——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管理问题,以近80岁高龄到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所开发内容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及加强管理都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创办大学 历年院长薪资全部捐出
常勋93载人生道路上的成就,还有两件大事值得一书。
上世纪80年代,厦大经济系安排以常勋为主,创建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后来,业界称赞常勋是将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的难得的会计学家,他也戏称自己是“两栖动物”,而实务经验也让他的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
虽然组织着厦大会计师事务所,但1993年,在时任厦门市政协主席蔡望怀的“三顾茅庐”之后,常勋还是担负起了创办厦门华厦学院的重任。其中的艰辛,也是常勋始料未及的,为此那几年间他几乎封笔。
后来,常勋将此二者形容为“我曾为之尽心尽力的事业”。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从未领取过担任院长期间所应得的工资,并将历年的工资累计本息10万元全部捐给了华厦学院“名流图书基金”。该基金在当年由他本人筹集成立,成立时的其他款项来源于常勋撰写的《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义卖所得的55万元。
当时已74岁的常勋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还能继续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注册会计师事业,作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90大寿 成了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常勋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他90岁大寿时——2013年5月20日,百余位会计界的前辈和专家学者到场为常老祝寿。寿宴上,常勋虽坐着轮椅出席,但依旧儒雅谦和,睿智博学。
尽管无法站立,但在学生们眼里,常老“永远是会计界最英俊潇洒、最学识渊博、最有风度的老师”。就如一位前往祝寿的学生说,“常老正直却不偏执、儒雅而率真、谦和而有礼,当然,还有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是他为我们开启了西方会计的那扇门,从而,将我们引入国际会计的殿堂。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导师!”
正像常勋自己所期盼的那样,他“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晚年”,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岁月”。
昨天,这位博学而儒雅的常老走了,在天堂,他或许已经见到了他此生难忘的恩师,而在今后,也还将有无数的会计界学子在教材上与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