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07年 > 1月6日 > 中国著名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出生

中国著名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出生

浅草 2015-11-27
\

戴松恩
  1907年1月6日,著名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出生。
  戴松恩1907年1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东唐市镇。父亲因病早逝后,他跟随以摆小摊糊口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很拮据。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一种自强自立的性格。他九岁进入东唐市初级小学,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故十分勤奋读书。1920年以成绩第一毕业后,免费升入苏州晏成中学。1925年,又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免试录取。从那时起,他跨入了农业这个广阔天地,在科技道路上奋斗了一生。
  1926年6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助理,协助沈宗瀚教授进行小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从此他对创造优良新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做一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为了实现理想,他自学了遗传学理论、育种学原理及方法等基础课程。他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感动了老师。经推荐,他以工读方式插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二年级学习。1931年,他再以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学校授予他金钥匙奖,并被选为“斐他斐”荣誉学会会员。
  1933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作物育种及细胞遗传学。那时,细胞遗传是遗传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比较活跃,戴松恩系我国致力于作物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1936年冬,他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Sigma Xi)荣誉学会会员,同时获该学会“金钥匙奖”。他的主任导师再三挽留他,并要接他的家眷到美国,但他坚决拒绝了。他内心深处激荡着祖国母亲的召唤,毅然于次年2月踏上归程。
  1937年3月,他受聘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担任技正,负责小麦抗病育种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的研究工作中断,被派往江苏北部担任“督导”,推动小麦增产工作。南京沦陷后,他辗转芜湖、柳州等地于1938年2月来到贵阳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站,根据当时的分工情况,他开展了玉米、烟草和油菜的育种研究。1940年冬,他随工作站迁移到四川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1942年应邀到湖北恩施农业改进所担任所长,在当时抗日战争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发展前沿山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1944年,他回到重庆北碚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兼麦作杂粮系主任。
  1947年3月,戴松恩从南京到北平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到职后,面对抗战后试验场的复杂局面,他带领全场人员克服派系隔阂,顺利地恢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1948年底,他没有执行国民党政府“迅速将试验场全部人员、设备及财产运往南京,决不能落入共产党之手”的命令,在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下,决心留在北平,保护好试验场的人员、财产、仪器设备和档案资料,以便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迅速恢复农业科研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科研管理领导工作并兼做一些作物遗传研究。1949年5月,他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管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地学部委员。1956年,他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会议,并主持农业科技规划说明书的全部定稿工作。他在规划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农业和畜牧业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并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57年11月,戴松恩随同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赴苏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察访问。访苏期间,他就实施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与中苏合作项目等有关农业方面的重大问题与苏联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1958年初回国以后,发表了《关于农学及园艺等方面的访苏传达报告》。该文就“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荒地开发问题”等提出了迄今看来仍有参考价值的建议。196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在领导工作中,他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才能贡献于院、所两级的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他曾当选为1951—1963年几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1961—1979年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常委和中央委员。1963年,他被聘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被选为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78年当选为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当选为政协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0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及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国家科委发明委员会农林组组员。1981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艺分支主编。同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针对由“文化大革命”造成人才断层的严峻事实,认识到培养青年高级农业科研人才的重要战略意义,不顾年老多病,不仅自己认真带研究生,而且废寝忘食地为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 遗传学家 戴松恩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