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月4日,美国作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逝世,享年77岁。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与五个姐姐的过分照顾并没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拥有双份快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欧文(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使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梭尔邦大学(the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利德(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由于战争迫近,艾略特提前了去英国的旅程,于同年的8月到达伦敦,同行的美国诗人艾肯(Aiken)将艾略特的诗稿送给著名诗人庞德(Ezra Pound),9月,艾略特与庞德初次见面,从此,两人在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活动中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庞德的帮助下,许多杂志刊登了艾略特的诗作,其中最显著的一首是于1915年发表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这首诗模仿了法国象征派诗人儒尔·拉夫格的风格,具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刻画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复杂心理。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Vivien Haigh-Wood),他迅速的被迷住了,两人于当年的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薇安的一长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后更是深深的担忧,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濒于破裂,但也无可置疑的开创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要应付开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学校担任讲师,又担任一本先锋杂志《自我主义者》(the Egoist)的助理编辑。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Lloyd`s Bank)担任评估员。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这一年,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这本书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
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接着,1922年《荒原》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的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后的三十年里,艾略特成为了英国文坛上最卓越的诗人及评论家。
由于与妻子的性格差异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注定是一个失败,薇薇安因为精神上的原因住进了疗养院。1933年,身心疲惫的艾略特与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岚切(Valerie Fletcher),这场婚姻十分幸福。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于伦敦的家中逝世。艾略特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言进行火化。在教堂里,他的牌位上写着:请记住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一位诗人。上面还写着他的生死年月,以及另外两句话:“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