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毅
1985年1月24日,著名土壤学家,我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熊毅逝世于南京。
熊毅,土壤学家。贵州省贵阳市人。1932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51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对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土壤矿物、土壤改良、土壤发生分类、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研究;土壤胶体的研究,对阐明土壤的性质、土壤肥力实质和土壤发生特性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中国土壤中粘土矿物,根据其演变的顺序,寻找出中国主要土类中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对华北平原等广大地区土壤的系统调查,提出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原则及“井灌井排”等治理措施;拓展了水稻土氧化还原的形成学说,为国内外所公认。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熊毅,字其毅,贵州贵阳人,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熊继成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场长,贵州省垦植局长、蚕桑局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
熊毅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用功读书的习惯,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中学时,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曾想学工。1925年,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因其父亲病故,年仅15岁的熊毅来到北平当时著名书画家姚茫父(又名姚华)舅舅家。在舅父的鼓励下,他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在土壤学教授刘和的教导及其影响下,对土壤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识到当时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也就是要多生产粮食,而多生产粮食要靠肥料,所以,他选择了农业化学系。1932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
青年时代的熊毅,为中国拥有广阔富饶的沃土而自豪,也为中国存在着大片盐碱地和瘦土而忧虑。因此,参加工作后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碱土命名之商榷》(1935),紧接着又发表了《盐渍土之分类》(1935),《盐渍土之成因及其性质》(1936),《中国盐渍土的分类及其概性》(1938)等。为了深刻认识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特性,又进行了《土壤剖面、颜色、质地之研究》(1936、1937),进而研究了《中国各主要土类胶体部之组成》(1938),《中国淋余土代换性盐基之含量及其组成》(1940),《中国南部土壤发生酸性之原因》(1940)等。中国南方水稻土面积很大,他对水稻土的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兴趣,其代表作有《水稻土命名之商榷》(1940),《水稻土之化学性质》(1941)。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繁多,他又涉足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提出了《土壤分层之新建议》(1942),《江西更新统粘土之性质及其生成》(1944),《中国土壤分类制之新建议》(1945)。
40年代中期,熊毅研究农业生产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表了《江西红壤之性质及其改良》(1946)等论文。
1945—1947年,熊毅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除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外,还撰写了《土壤工作十五年》(1946),全面概述了中国土壤科学研究初创时期的工作概况、学术贡献及事业的推进。这一时期,中国土壤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土壤分布概况,分省土壤图之编制,土壤之垂直分布,土壤分类工作,土壤分层方法,土壤学与新生代地质学间之联系,水稻土性态,盐渍土概性。漠境土壤性质及其分类,土壤粘韧性及其应用,土壤胶体矿质成分在土壤生成学中之应用,土壤指示植物及作物土宜,华南土壤施用磷肥效果,土地分等,土壤肥力等。
熊毅参加工作后,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盐渍土概性、土壤胶体、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化学性质、水稻土性态等方面,说明他知识面的宽广和对事业的追求,为他以后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47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
马歇尔(C.E.Marshall)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斯康星大学,又在杰克逊(M.L.Jackson)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胶体研究,1951年获博士学位。
熊毅获得博士学位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思念着故国乡土,怀着赤子之心,绕道日本,于1951年8月回到日夜怀念的祖国。到广州后,看到了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心情十分激动,决心报效国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工作。
他十分重视办好学术刊物,自美国留学归来后,他一直担任《土壤学报》主编,1958年又创办《土壤》杂志,并且担任主编,晚年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他亲自审稿,严格把好刊物质量关,并对编辑人员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经常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他常说:“学术期刊是整个科研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编辑人员是建成桥梁的螺丝钉,你们要把这座桥梁架好。”
在科研组织方面,熊毅也有丰富的经验,他能博采众长,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和支持新领域的开拓,促进联合与协作,推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此外,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他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工作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有些已成为学科带头人,还亲自培养了研究生10多人,其中有一名博士生。他对年轻人总是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并要求他们听党的话,服从国家需要,在学术上“一要立志,二要勤奋好学,三要独立思考;四要集思广益。”熊毅主张:“因才施用,对科技干部的考核,不仅考核单学科的成绩,而且要注重于研究的深度,还要考察研究的广度和广泛的适用性”。面对国家建设中有许多大量的综合性任务需要解决,他认为:“需要培养一些横向科学人才,既需要懂得一些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家,也需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家,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渗透,培养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向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进军的人才,这是一个迫切任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几十年来,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土壤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