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4年 > 1月13日 > 落花生的女儿、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之女许燕吉去世

落花生的女儿、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之女许燕吉去世

刀鱼 2016-12-05
1940年,许地山夫妇结婚11周年纪念全家福,后排为许燕吉和哥哥
 
  2014年1月13日《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作者、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之女许燕吉老人走完了她的曲折一生。
       “曾经风高浪急历千苦,依然心平气和对全生。”
       横批是“豁达君子”,哥哥周苓仲为许燕吉题写下如是挽联。
  13日,恰好也是许燕吉的生日,在当天21时25分,许燕吉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江苏省中医院病逝,享年81岁。昨日许燕吉的家人通过出版社告诉记者,按照许燕吉的遗愿,她的遗体将捐赠给医院,并且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生平
  许燕吉生于1933年1月,其父许地山是民国著名学者、作家(有《落花生》《春桃》《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著作)。1950年,许燕吉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许燕吉生前曾是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曾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台盟南京市委委员、南京市台联理事。
\
  一生谨记“落花生精神”
  去年10月19日,八旬老人许燕吉带着自己10多年断断续续手写而成的30万字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来京。作为许燕吉的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讲述了许燕吉八十年的人生,包括许燕吉只有8岁时父亲许地山心脏病突发离世,母亲带着许燕吉和哥哥,一路辗转至湖南、贵州、四川等地,以及她婚后孩子夭折等曲折往事。
  在去年10月的那次读者见面会上,八旬的许燕吉回忆起过去曲折而心酸的经历时却十分达观,谈起过去许燕吉始终带着笑容:“父亲虽然只养育了我8年,但他的‘落花生精神’已遗传到我的血液中——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尽力作为‘有用的人’,也很充实自信。”
  1969年,许燕吉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之后,她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许燕吉与陕西老农的这段婚姻,几年前曾被数十家媒体报道过,无数人为她在困苦环境中的遭遇而感慨,也为她此后不抛弃老农丈夫而感叹。在那次见面会上,许燕吉谈起“老农丈夫”发出爽朗的笑声,她称这个丈夫对自己很好,而且很了解她:“我老伴那时很自信,有人找我谈调动,他只说‘我知道你不会跑’。”
  去世前还在祝福读者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出版后,不少读者深受感动。昨日,京华时报记者联系上该书责编周显亮。周显亮告诉记者,其实这本书的出版颇为坎坷:“老人写了10多年,早在这次出版前一年就写好了。最后书由原本的36万字删到30万字,才得以由博集天卷出版。”
  周显亮透露许燕吉开始并没想大规模出版该书,“她那时只是想自费印刷、出版个200本,送给亲友就好了,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才决定正式出版这本书。”据悉,《我是落花生的女儿》首印约5万册,之后可能会再加印。
  回忆和老人的交往,周显亮称许燕吉生活中特别随和,而且常对支持她的朋友抱有感恩之心。1月8日,《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获得新浪“年度好书”奖,但那天已经重病在身的许燕吉没能赶到,在病榻她录了一段视频托周显亮送去现场。那段视频里,许燕吉感谢读者的喜爱,仍不忘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周显亮回忆:“我赶去南京把奖牌拿给她看的时候,许老师笑了,那时候她已经意识很不清楚,无法说话,靠药物维持,我当时看了都忍不住落泪。”
  周显亮称,许燕吉自上次新书分享会后不慎跌倒住院,“之后她开始腿疼,后来不能走路,甚至不能下床,在去年12月20日左右查出患有癌症,到去世只有不到40天。”
  ■学者章立凡
  应该提倡写个人史
  去年10月19日的新书见面会,历史学者章立凡作为嘉宾第一次见到许燕吉。昨晚接到本报记者电话后,章立凡难掩悲痛之情,声音有些哽咽:“我也是刚从网上看到消息,只能说人生无常,上次见到老人时她还是那么硬朗,讲起过去还是那样举重若轻。”
  谈起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章立凡称该书是许燕吉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她的乐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她的离去更加让我们意识到还原历史的重要性。作家写作的个人史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个人史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有权存在并有着其自身价值。”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作者、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之女许燕吉老人走完了她的曲折一生。13日,恰好也是许燕吉的生日,在当天21时25分,许燕吉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江苏省中医院病逝,享年81岁。昨日许燕吉的家人通过出版社告诉记者,按照许燕吉的遗愿,她的遗体将捐赠给医院,并且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入选2013年度新浪中国十大好书榜,颁奖词为“不是所有的传奇都留下绚烂与惊艳,一生曲折、颠沛流离的许燕吉老人,以“落花生”的朴实赤诚为生命底色,将八十岁人生娓娓道来。以老人命运为轴,辐射出的大量细节、人物与事件,留下无数珍贵的历史断面。一部令人唏嘘不已的个人口述史,大时代中小人物的飘零,为一个民族的百年史提供了无可替代、丰富真实的注脚。”

日期选择